1.选择题- (共1题)
就世界本身而言,它是__________、变动不居的。( )。然而,美术在本质上不是时间性的,而是依靠静态的形体进行创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不擅长描绘社会现实或生活事件的易变过程的。( ),美术往往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某个特定瞬间“定格”下来。譬如库尔贝的名画《奥南的葬礼》就仿佛是__________地截取了现实的一个片段,天才的马蒂斯偶尔涉足雕塑,__________地只将人的背影作为突出部位,如此等等。但是,在另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注意到艺术家对所谓的“孕育最丰富的那一顷刻”的__________。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作品就是由此调动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的。
【小题1】下列在文中两处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切事物皆存在于空间之中,也存在于时间之中 作为空间性的艺术 |
B.一切事物皆存在于空间之中,也存在于时间之中 作为表现静态的艺术 |
C.一切事物皆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 作为空间性的艺术 |
D.一切事物皆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 作为表现静态的艺术 |
A.生机盎然 随心所欲 出人意表 苦心孤诣 |
B.生生不息 随心所欲 出人意表 苦心经营 |
C.生机盎然 信手拈来 异想天开 苦心经营 |
D.生生不息 信手拈来 异想天开 苦心孤诣 |
A.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才得以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
B.正是通过艺术家选择的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可以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
C.正是通过艺术家选择的这样的“顷刻”,人们才得以从这一“顷刻”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
D.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这样的“顷刻”,才得以从这一“顷刻”更好地理解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旅次商山
赵嘏
役役依山水,何曾似问津。
断崖如避马,芳树欲留人。
日夕猿鸟伴,古今京洛尘①。
一枝②甘已失,辜负故园春。
(注)①“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②一枝:《庄子·逍遥游》有“鷦鷯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句。【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虽然漂泊四方,倍感艰辛,但还是认为比不上孔子“问津”艰苦。 |
B.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断崖和芳树,表现了商山景物带来的慰藉。 |
C.诗人以“古今”修饰“京洛尘”,将个体感受升华成了古今人的感受。 |
D.此诗写诗人羁旅途中寓居商山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触发的人生感怀。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到仲举,字德言,彭城武原人也。祖坦,齐中书侍郎。父洽,梁侍中。仲举无他艺业,而立身耿正。释褐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王府主簿。出为长城令,政号廉平。文帝居乡里,尝诣仲举,时天阴雨,仲举独坐斋内,闻城外有箫鼓之声,俄而文帝至,仲举异之,乃深自结托。文帝又尝因饮夜宿伸举帐中忽有神光五采照于室内由是祗承益恭候景之乱仲举依文帝及景平,文帝为吴兴郡守,以仲举为郡丞,与颍川庾持俱为文帝宾客。文帝为宣毅将军,以仲举为长史,寻带山阴令。文帝嗣位,授侍中,参掌选事。天嘉元年,守都官尚书,封宝安县候,邑五百户。三年,除都官尚书。其年,迁尚书右仆射、丹阳尹,参掌并如故。寻改封建昌县候。仲举既无学术,朝章非所长,选举引用,皆出自袁枢。性疏简,不干涉世务,与朝士无所亲狎,但聚财酣饮而已。六年,秩满,解尹。
是时,文帝积年寝疾,不亲御万机,尚书中事,皆使仲举断决。天康元年,迁侍中、尚书仆射,参掌如故。文帝疾甚,入侍医药。及文帝崩,高宗受遗诏为尚书令入辅,仲举与左丞王暹、中书舍人刘师知、殷不佞等,以朝望有归,乃遣不佞矫宣旨遣高宗还东府。事发,师知下北狱赐死,暹、不佞并付治,乃以仲举为贞毅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初,仲举子郁尚文帝妹信义长公主,官至中书侍郎,出为宣城太守,文帝配以士马,是年迁为南康内史,以国哀未之任。仲举既废居私宅,与郁皆不自安。时韩子高在都,人马素盛,郁每乘小舆蒙妇人衣与子高谋。子高军主告言其事,高宗收子高、仲举及郁并付廷尉。仲举及郁并于狱赐死,时年五十一。郁诸男女,以帝甥获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又尝因饮/夜宿仲举帐中/忽有神光/五采照于室内/由是祗承益恭/候景之乱/仲举依文帝/ |
B.文帝又尝因饮/夜宿/仲举帐中忽有神光五采/照于室内/由是祗承益恭/侯景之乱/仲举依文帝/ |
C.文帝又尝因饮/夜宿仲举/帐中忽有神光/五采照于室内/由是祗承益恭/候景之乱仲举/依文帝/ |
D.文帝又尝因饮/夜宿仲举/帐中忽有神光五采/照于室内/由是祗承益恭/侯景之乱仲举/依文帝/ |
A.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开始担任官职;也可指进士及第授官。 |
B.秩,指官吏体禄或职位品级,也有十年为一秩的意思,故可指任期。 |
C.崩,指君主的死。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所以常用山塌下来比喻。 |
D.廷尉,秦时设置的掌刑狱的官职,也是最高司法长官,后世改称太尉。 |
A.到仲举廉洁淡泊,性情疏简。他外调担任长城令期间,被称赞为政廉明公正;在朝中任职时,不干涉事务,与朝臣也不过分亲近。 |
B.到仲举善于识人,深受文帝倚重。他初识文帝,就觉得文帝异于常人;文帝即位后,他历任要职;文帝病重,他入内侍候医药。 |
C.到仲举临危受命,不负文帝所托。文帝去世后,王暹等妄图阻止高宗即位,到仲举辅助高宗击败其阴谋,稳住了大局,他也因此受到封赏。 |
D.到仲举面对贬退,不善自处,终遭祸患。他被贬后,秘密联络韩子高,妄图不轨,事败被处死,他的子孙因为信义长公主的缘故获得赦免。 |
(1)仲举既无学术,朝章非所长,选举引用,皆出自袁枢。
(2)文帝积年寝疾,不亲御万机,尚书中事,皆使仲举断决。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归去来兮
(加拿大)孙博
踏进三月,陆家喜事接踵而来。今天又迎来了一家之主的50大寿。
相对于其他新移民来说,陆嘉良是幸运的。20年前全家从香港移民到多伦多后,他两周之内就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他们马上在名校区安家置业,还买了车。嘉良从《城市日报》小编辑慢慢爬到总编,虽然只统管50多号人马,却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太太诗茵全职在家带孩子,一直到孩子上了高中,她才重拾会计老本行。
全家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令陆家引以为傲的是一对儿女,前几天儿子亚明决定去美国谷歌总部任软件工程师,女儿亚琴昨天才定下去纽约的麦肯锡总公司做咨询顾问,这些都是计算机和商科毕业生梦寐以求的超级大公司啊!
两个孩子一大早出门办事后,老两口子就开始准备晚餐了。6点刚到,亚明、亚琴抬着大蛋糕走进门,嘉良见后面还紧跟着一对陌生的男女,内心有点纳闷。见老妈看着两个陌生人发呆,兄妹俩马上各自拉着一个介绍起来。女的与亚明同届同专业,即将去苹果公司工作。男的是亚琴商学院的师兄,已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工作一年了。一直蒙在鼓里的老两口子瞬间才明白,兄妹为啥非去美国不可。
嘉良特地开了一瓶波尔多葡萄酒。就在6人举杯之际,门铃突然响起来,未免有些扫兴。只有诗茵一个箭步冲出去开门。
诗茵带进来一位男子,嘉良定睛一看,马上扑上前,两人紧紧拥抱。
男子从背包里取出木制礼盒,恭敬地说:“祝姐夫生日快乐!”
嘉良打开一看,内装两瓶茅台酒,是为庆祝香港回归而特制的,都快20年了,价值连城啊。
诗茵快速地添上碗筷,让弟弟诗文紧挨着老公坐下。这显然是她精心策划的惊喜,但没料到早被儿女抢了头彩。原来,诗文在香港一家新媒体公司任总裁,这次去纽约融资,筹划上市,办完事后特地来多伦多小住两天,再直飞香港。对于嘉良来说,这个小舅子可不一般啊!他不但是自己的师弟和徒弟,而且还是大媒人呢。
红酒见底后,嘉良又开了一瓶茅台酒,好不热闹……
酒足饭饱之后,准备切蛋糕。恰在这时,嘉良的手机突然响起来,他一听,眉头立马皱起,他那脸庞上突然冒出黄豆般的汗珠。
诗文扶着嘉良来到书房,嘉良一屁股瘫在椅子上,和盘托出是社长打来的电话,董事会刚才决定经营40多年的《城市日报》今晚出最后一张报纸。嘉良知道报社连年亏损严重,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悲从中来。诗茵劝说,这么辛苦的夜班工作不做也罢,自从4年前当了总编后没见他睡过一个安稳觉。而对于知天命的嘉良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年龄,做了大半辈子新闻再转行能成功吗?难道就这么早退休了?……
沉默片刻后,嘉良突然冒出一句话:“香港的局势到底怎么样?”
诗文答道:“20年来依然是马照跑、舞照跳(注)……”
一个多小时后,诗茵大声地张罗大家到餐厅吃蛋糕。许愿之际嘉良一反常态,对着孩子说:“我刚才决定马上回流香港,到你舅舅那儿去。”
“担任突发新闻组主任,董事长刚来短信确认了。”诗文看着手机说。
孩子们还没反应过来,诗茵抢着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留在这还有啥意思,趁房价高卖了,我也回香港。”
嘉良一把将老婆搂在怀里,两人一起吹灭蜡烛。掌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有删节)
(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前,中国领导人在解释“一国两制”构想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即香港回归中国后,“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两周之内”“专业对口”“名校区”等内容,表现了嘉良报社工作能力强,为后文报纸停刊时嘉良将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埋下了伏笔。 |
B.嘉良对亚明和亚琴不提前告知就带朋友参加宴会感到纳闷,是因为他和诗茵都不知道兄妹俩人和来客的关系。经兄妹两解释,他才知道真相。 |
C.小说中亚明亚琴兄妹二人因为情感和职业的原因选择去美国,而嘉良却选择回香港,作者以此作对比,暗示了对新一代移民民族情感的否定。 |
D.小说标题为“归去来兮”,既是指嘉良的回归,也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回归田园,巧妙地暗示了移民希望回归故土以获得情感慰藉这一心理。 |
【小题3】小说借陆嘉良这个人物,表达了在个体选择和家国情怀上的一种通达的态度。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中国人重关系。毋庸讳言,“差序格局”依然是解释关系运作最有力的概念。首先还是重温那个著名的波纹比喻吧: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费孝通语)
这段表述强调了差序格局的关键运作机制:“推”。费老说“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并说“由己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有趣的是,费老提出“差序格局”时是指出它具有伸缩性的,也就是可以推出去,也可以收回来,但他并没有在“收”上着墨太多。
费老在《乡土中国》中也提到了自己人:“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自己人关系有两种生成方式,一是亲缘性,二是交往性。从关系类型来看,也大致可以分为亲缘性自己人和交往性自己人。自己人的两种生成形式是可以区分清楚的,但两种自己人关系却并非截然区分的,比如亲缘性自己人也可以通过交往变为交往性自己人,交往性自己人也可以进入亲属关系变成亲缘性自己人。
自己人是差序格局中的突变,在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一个人可以在缺失交往性自己人的情况下通过亲缘性自己人获得人之为人的本体意义,反之则不然,即使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功能满足,却无法弥补本体性价值的空虚。比如“死门子”是指那些埋头过日子却极少与村落中其他人发生社会交往的家庭,他们虽然因此会缺少许多社会支持——交往性自己人,但仍能通过家族——亲缘性自己人获得必要的功能性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生前有人供养死后有人祭祀的完整的“人”,他们作为人的本体性意义照样可以获得。相比之下,没有家庭的“光棍”尽管可以通过参与社会交往获得交往性自己人支持,却因为缺乏亲缘性自己人——尤其是家庭,而被乡土社会认定为不完整的人。
再来看交往性自己人。这类自己人关系是通过社会交往建立的。对中国人来说,社会交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交往对象既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情境,交往规则和交往方式也会有所改变。交往性自己人的确立主要是“突变”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双方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确立自己人关系其实是“突然”完成的。2012年7月份,笔者在江汉平原官桥村做田野调查时曾与一位60多岁的老人讨论他的朋友关系。这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给另外一个村的老人免费耕田,两人关系之好远近闻名,有村民说老人很傻,因为他很少得到对方的回报。老人跟笔者说那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是可以拿命换的,耕田算不了什么,他从不计较对方的回报。笔者后来去访谈老人的那位朋友,那位老人对此也是心安理得,并说这样的朋友才真正靠得住。
在众多交往性关系中,通过检验成为自己人的毕竟只是少数。现实中会出现交往双方的定位偏差,即“我拿你当自己人,你却拿我当外人”的情况,这说明“自己人”是可以作为交往期待而脱离实质内涵存在的,换句话说,将普通交往关系“自己人化”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交往策略。只要宣称将某人作为自己人了,就可以将某些交往期待加之其身,成为对对方的道德压力,促使其改变交往规则,用真正自己人的方式回报。
(摘编自王德福《乡土中国再认识》)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差序格局里,水的波纹与中心的远近,是根据亲缘关系确定的。 |
B.“推”,既是差序格局的运作机制,又反映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 |
C.“自己人”可以截然分为两类:亲缘性自己人以及交往性自己人。 |
D.我把你置于关系格局的核心,你却可能把我置于关系格局的边缘。 |
A.本文从“亲缘性自己人”和“交往性自己人”两个角度,对差序格局的组合形态和运作逻辑作了考察。 |
B.文章开篇引用费孝通对“差序格局”所做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状态的运作机制。 |
C.文章将“死门子”和没有家庭的“光棍”对比,指出两类“自己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
D.援用官桥村一个老人为另一个老人免费犁田的交往事例,旨在论证交往性自己人是突变的结果的观点。 |
A.与差序格局不同,在团体中,团体里的人相对同一,他们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 |
B.亲缘性自己人可以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但也因此使人缺失了部分社会支持。 |
C.处于关系格局其他位置的人,一旦变成了自己人,他将突然跨越到核心的位置。 |
D.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由于大家相处时间久,知根知底,自己人化策略很难施展。 |
材料一:
单身者,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有媒体报道,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大陆有1.8亿单身男女。
这一趋势并非中国大陆独有。台湾媒体报道,2012年台湾15岁以上的单身人口为939万人,占总人口约42%;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预测,到2030年,日本的终身未婚男性比例将增至30%,而女性则增至23%。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以下是单身女性幸福感的来源示意图:
(来源于《人民网》)
材料三:
在第一期《知识就是力量》中,罗振宇先引用了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解读传统婚姻和现代婚姻的不同,既为独身主义者提供了论据,又提出了“协同进化”这一现代婚姻的本质,“一个现代人如果你选择结婚的话,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理由,叫协同进化,就是找到一个合作伙伴,我们一起进化,每一个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即兴戏剧中的“yes,and”理论也被罗加以解读,化用为维持婚姻幸福感的方法论之一。他说:“在婚姻关系中,我先认可你的状态,然后我把自己的创造力添加进去,我来构建一个有我参与的你的未来,这就是yes和and。”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四:
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大范围的独居人口的增长?除了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福利,独居人口异军突起的激增,来源于世界性的历史文化转变——社会学的创始人物爱弥尔·涂尔干称之为“对个体的宗教崇拜”。根据涂尔干的观点,个体崇拜产生于传统的农村集舍向现代工业城市发展的过渡期,当个人主见被称为“一种宗教式的实体”,因而具有了比群体更神圣的意义。作为一个主要创作都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人,涂尔干并无法预见身后激进的经济个人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艾茵·兰德、玛格丽特·撒切尔等诸多人物纷纷背书的个人主义;涂尔干也同样无法认同这些人物的观点:将个人从国家中解放出来,是创造财富和共同利益最有效的方法。但涂尔干也绝非一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他提出,现代社会的劳力方式,将会自然而然地让人们聚集在一起。毕竟,个人主义只有在得到现代最核心的社会制度——家庭、经济以及国家的支持下,才能成就所谓“独立”与“解放”,这便意味着,所有个人主义者都拥有清晰的利己主义,并聚集起来以达成公共利益。
(摘编自[美]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
【小题1】下面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于男性,在30岁之前选择结束单身生活的女性人口比例更高。 |
B.总的来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未婚人口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
C.拥有稳定的工作以及父母身体健康,是女性幸福感的两大主要来源。 |
D.拥有稳定的工作,有助于使单身女性实现对独立和个人价值的追求。 |
A.单身者日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据预测,到2030年,日本终身未婚男性比例的增幅高于女性。 |
B.协同进化理论告诉我们,要维持婚姻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对方,不要把个人价值放在首位。 |
C.由于个体崇拜是从农业集舍向现代工业城市过渡时期的产物,因此,个体比群体具有更神圣的意义。 |
D.涂尔干认为离开社会,个体就无法实现其“独立”与“解放”,也就不能最有效地促成公共利益。 |
5.情景默写- (共1题)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用神话传说使“蜀道”的形成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2)《论语》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了转益师的具体方法。
(3)《逍遥游》中,庄子引用《齐谐》的记载:“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大鹏南徙的情形。
6.材料作文- (共1题)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讲话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口号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2017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得语文者得天下。——当下教育界的流行语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7.语言表达- (共2题)
①____________,一是由于筋力的节省,一是由于欢爱的表现。②____________,后者是精神的。稍息时比立正时优美,因为稍息时手放在自然的位置,无需费力;③____________,因为橡树平直伸出,好比人平举两手一样,显得十分费力;而柳树仿佛人安闲无事的姿势。这是优美的生理原因。一个对象使我们觉得优美的精神原因是欢爱。它仿佛向我们微笑,我们也向它表示怜爱。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