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634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 ,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独特认识。(  ),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与客观现实 ,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犹如诗歌中 般的神韵。使用的宣纸、水墨、毛笔等绘画工具非常敏感,能将宇宙万物和内心波澜的精微处表现得 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对于实现人类对艺术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独树一帜 不即不离 羚羊挂角 恰到好处
B.独树一帜 形影不离 萧然物外 恰到好处
C.别具一格 不即不离 萧然物外 恰如其分
D.别具一格 形影不离 羚羊挂角 恰如其分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不断演进中,传统中国画既保持了传统基因,又吸取了异质文化的因素,写意美学体系完整
B.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
C.写意美学体系是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吸取异质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D.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学体系,保持了传统基因,吸取了异质文化因素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B.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对于实现人类对艺术的人文关怀
C.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D.在精神失衡、物欲高涨的后工业社会,传统中国画具有了写意精神,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贼退示官吏(节选) 元结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注:①代宗广德元年,蛮族盗贼攻入道州,把城内的财物几乎抢劫一空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进犯道州的边境而退。此时元结任道州刺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租赋税有固定期限,日上三竿还能安稳酣眠,写出了诗人一身轻松、尽享隐逸之乐的状态。
B.第七、八两句写道州城池太小,老百姓贫苦不堪,连贼人都对他们怀有同情之心,无意洗劫。
C.“迫之如火煎”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眼见百姓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而心急如焚的心理状态。
D.诗人想辞官归隐,与一般隐逸者向往田园山水志趣不同,更多的是对官府横征暴敛的抗议。
【小题2】这首诗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三例加以赏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也。拜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迁本司郎中、知制诰。皆不离内职,孜孜以匡谏为已任。宪宗即位,叛臣李锜胆兵于浙右。锜既诛,朝廷将辇其所没家财。绛上言曰:“李锜凶狡叛戾,僭侈诛求,刻剥六州之人,积成一道之苦。今辇运钱帛,非所谓式遏乱略,惠绥困穷。伏望天慈,并赐本道,代贫下户今年租税。”宪宗嘉之。绛后因浴堂北廊奏对,极论中官纵恣、方镇进献之事。宪宗怒,绛前论不已曰:“中官威福太盛,上损圣朝,臣所以不敢不论耳。”宪宗见其诚切,改容慰喻之曰:“真忠正诚节之臣也。他日南面,亦须如此。”乃授中书舍人。帝亲为绛择良赐之。前后朝臣裴武、白居易等,或为奸人所排陷,特加贬黜;降每以密疏申论,皆获宽宥。其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怀谏幼弱,军中立其大将田兴,使主军事,兴卒以六州之地归命。其经始营创,皆绛之谋也。宝历初,入为尚书左仆射。昭议节度使刘悟卒,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时宰相李逢吉已受从谏赂,请以从谏留后,不能用绛言。绛以直道进退,闻望倾于一时。然刚肠嫉恶,贤不肖太分,以此为非正之徒所忌。出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三年冬,南蛮寇西蜀,诏征赴援。绛于本募兵千人赴蜀;及中路,蛮军已退,所募皆还。四年二月十日,绛晨兴视事,召募卒,以诏旨喻而遣之,仍给以廪麦,皆怏怏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怙宠,怨绛不奉己,乃因募卒赏薄,众辞之际,以言激之。募卒因监军之言,怒气益甚,乃噪聚趋府,劫库兵以入使衙。绛方与宾僚会宴,不及设备。闻乱北走登陴,衙将王景延力战以御之。兵折矢穷,景延死。绛乃为乱兵所害,时年六十七。绛初登陴,左右请绛缒城,可以避免,绛不从。

(节选自《旧唐书·李绛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B.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C.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D.遗表请以子从谏嗣袭/将吏诣阙论请绛密奏/请速除近泽潞四面将帅一人/以充节度/令倍程赴镇使/从谏未及拒命/新使已到/所谓疾雷不及掩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制诰,官名,掌管草拟诏令;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帝王任命、封赠的文书。
B.南面,古代朝堂上君王坐北朝南,大臣位于南面跪拜奏事,故用“南面”指大臣上朝。
C.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按品级分别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的道初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绛尽心国事,关注民生。李锜被诛后,朝廷打算运走其被没收的家财;李绛认为这不是遏制叛乱、安抚困穷的做法,主张将钱帛留下,代替贫苦民户的租税。
B.李绛忠诚刚直,尽心匡谏。他曾极力抨击中官放纵恣肆、方镇奉迎进献之事;有朝臣被奸人排挤、陷害而贬黜时,他每每秘密奏疏为之辩诉,都使其得到宽恕对待。
C.李绛善于谋略,颇有才干。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后,军中立大将田兴掌管军事,田兴最终以六州之地归顺朝廷而没有叛乱,这与李绛的经营谋划密不可分。
D.李绛遭遇兵变,以身殉职。西蜀遭南蛮入侵,他募兵前往增援,后蛮军退却,他奉诏遣散募兵,监军使杨叔元趁机挑动募兵作乱,他拒不答应乱兵要求而遇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刚肠嫉恶,贤不肖太分,以此为非正之徒所忌。
(2)募卒因监军之言,怒气益甚,乃噪聚趋府,劫库兵以入使衙。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之问”,属于国际关系的理念范畴。而国际法则是国家相互关系上行为的规范,是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理念引领方向,规则决定成效;规则服务于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离不开规则。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需要放到国际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的法律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时代要求。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国际法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时代国际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命运与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要求国际法制度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正是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指明了新时代国际法的方向与目标。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以整体和谐为最大特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国家间交往中,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兼相爱,交相利”,坚信“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原则,重视各国之间建立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在法治方面,也在很早就形成了一系列约束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惯例。在这些规则及其背后的规则意识基础上,中国古代历经“止有‘际’而非‘国’的春秋战国和“止有‘国’而非‘际’”的王朝更迭,又在近代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击和百年战争洗礼,逐渐形成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独特视角,这些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文化源泉。

从国际法自身发展的轨迹和逻辑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价值目标。国际法在每个历史时期所反映的价值目标,体现的都是当时国际社会的价值追求,代表的是占优势地位的国家及其统治者的利益,这又归根到底决定于经济基础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程度。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包括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国家平等原则等。但这些原则只适用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之间,掩盖不了资本贪欲的野蛮扩张。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切的焦点问题。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和集体安全体制得以确立。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格局面临数百年未有之变局。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应对全球性挑战也越来越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旧的利益局限,为国际法指出了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和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根本价值追求,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使新时代中国国际法赢得了道义制高点。

(徐宏《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法》,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属于国际关系范畴,与规范国家相互关系的国际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B.国际法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当今人类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C.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准则服务于资产阶级“文明国家”,这符合马克思对于国际法根源的判断。
D.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各国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逐渐超越了利益局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站在国际法发展的角度,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先进性。
B.文章列举中国历史上国家间的交往规则,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C.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国际法的相互关系,再对此逐层论述。
D.文章既回溯历史,又着眼未来;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国际法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而国际法的走向又影响着这一思想落实的成效。
B.古代中国重视各国间的互利、友好,可见中国古代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比17、18世纪西方倡导的更先进。
C.凡是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共同的前途命运为依归的国际法观,都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参与世界新格局构建的责任担当。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拣麦穗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嘠嘎地叫着。

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你家住哪哒呢?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哪哒,就歇在哪哒!”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去哪哒寻你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要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

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贼眉鼠眼”“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等语句,含蓄地嘲讽了好事、爱逗乐的二姨。
B.小时候的“我”扬言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只不过是想天天吃到美味的灶糖,令人捧腹的言行很符合孩子幼稚天真的特点。
C.文章语言口语化,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你拣麦穗做哈”“婆姨”“你家住哪哒呢”等,亲切自然,鲜活真实。
D.文章卒章显志,表达了对美好童年时光的怀念,凸显了老人“朴素地疼爱”的珍贵价值,也隐含着生命孤独的淡淡哀愁。
【小题2】文章两次提到柿子树上的小火柿子,有何用意?
【小题3】文章标题为“拣麦穗”,但文章主体在讲述“我”与“老汉”的故事。这样设置是否文不对题?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远见西南方的溪水“___________”,时隐时现;溪水两岸的地势“__________”,看不见源头。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以反问的语气指出从师而学的标准是“道”而与年龄无关。

6.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份由某学校7名中学生撰写的“提案”,近日被提交给全国两会。据悉,这已是该学校第四次通过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将中学生提案带上全国两会。

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以高中生为主体,是一项公益性的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至今,活动已连续举办5届,全国200余所中学的2000名学生先后参与其中。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作文。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共2题)

8.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学习”下定义。(不超过45字)

①学习和本能不同。许多低级动物因为本能也能表现出较为复杂的行为模式,而学习则由经验引起行为变化。

②有的运动员通过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行为变化,不是因学习引起的。学习者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比较持久。

③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经验的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9.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示例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我们不该允许人们不受约束地上网。因为接下来他们就会经常光顾不健康的网站,用不了多久,我们社会的整个道徳结构就会土崩瓦解,那时候,人类将退化成禽兽。

示例:我们允许人们不受约束地上网,他们也不一定就会光顾不健康的网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