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2010-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新博览联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590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3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出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 多取于山水、花草等,借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 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文人画具有文心、诗情、画意,区别于工匠画、院体画等,以它特有的“雅” 。同时,文人画也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文人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它与书法的关系密切,历代皆有文人画家 ,成为名传后世的书法家。

文人画有它特殊的审美标准。不仅画家要在画之范围内用功,在画之外还须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唐代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绘画作品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画作重水墨,轻艳丽,强调神韵,追求画里画外的那股妙趣,达到所谓“妙不可言”之境地。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体裁   含有   别具匠心   笔精墨妙
B.体裁   寓有   独树一帜   妙手丹青
C.题材   寓有   独树一帜   笔精墨妙
D.题材   含有   别具匠心   妙手丹青
【小题2】文中州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家不仅要在画之范围内用功,还须在画之外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
B.作为画家,须在画之范围内用功,在画之外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
C.画家不仅要在画之外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还须在画之范围内用功。
D.不仅要求在画之范围内用功,在画之外画家还须提升主体精神的文化品位。
【小题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王维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是他受到极力推崇的最重要的原因
B.王维受到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
C.王维画作受到极力推崇,他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是主要的原因
D.王维画作受到极力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先河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⑴崔涂是江南人,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除夕书怀》),《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⑵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小题1】下列是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他在异乡依依为她(“东风”)送别,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B.额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强烈的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年岁己高,在政治上走投无路的绝望心理。
【小题2】颔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分析其中两种。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B.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C.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D.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致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是梵语的音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
B.巫觋: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后泛指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巫师。
C.视事:就职治事,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例:太祖视事东阁。
D.转运使: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自宋代始设,以后各王朝延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⑵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⑴据报道,近期,河南禹州市一中对36名学生进行劝退,责令立即离校,只因这些学生“静熄后走动、洗漱,或说话,严重影响了就寝秩序”好在学生家长连续多日奔波求情,学校总算改变了处理决定。

⑵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让学生遵规守纪,培养他们规矩意识本无可厚非,但笔者想问,规矩的制定者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规矩的合理性、适用性何在?倘若规矩制定者毫不顾忌孩子的身心成长,却为了自己的管教便利而刻意抹杀孩子的天性,这势必从源头上背离规矩设计的初衷,更有悖于教育规律。即便破坏了既定规矩,批评教育、劝导训诫未尝不可,大可不必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处理学生。

⑶制度是文化的反映,好的规矩,才能适合好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制度规矩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规矩集中反映了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据悉,这些被“开除”的学生中,还有几位是品学兼优的班干部。禹州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禹州市一高的做法过急、过激,是不对的。笔者认为,这所学校的做法失去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传道授业解惑,不只在课堂上,学校和老师的处事行为方式也时刻传递着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此刻板而无情的处理方式于人才培养无益。

⑷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只给个体受教育者打上深深的烙印,尤其会对一个群体、一代人产生深远影响。管理森严的宿舍、僵化死板的课堂、冷若冰霜的规矩、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只能让学校变成一个无情的“圈养场”也只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个被驯化了的看似温顺的“小绵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不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宠爱有加和津津乐道的评优标尺。当把“好孩子”“优秀生”的标准定到这个调儿上,其实学校教育已经被扭曲成了一个找寻不到出口的铁道。当把这种天然的“小样成分”抹杀于所谓的成人规则时,孩子们的顽童时代就开始日渐缺乏创造,这个群落的个性原野就开始不断趋向荒芜。

⑸教育在“教”更在“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入新时代,面对这样一项需要有温度的事业,教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而育的本质内涵却亘古不变。育是情怀的润泽,是对学生身心的呵护,经不起也容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值得警醒的是,任何学校,特别是实行寄宿制、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更该注意防止这种倾向,无论如何都不该把学生当成“圈养”的对象。

(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5-18,作者,阎岩,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作者认同这个看法。
B.学校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
C.制定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应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要有合理性、适用性。
D.学校教育在“教”更在“育”要有情怀的润泽,要对学生身心健康倍加呵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题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作者在强调学校要有严厉规矩意识的同时,也要有人文关怀。
B.全文采用道理论证,由现象入本质进行分析。深入剖析禹州市一中这种做法的思想根源。
C.文章第⑷段尖锐地指出了这种只顾自己管理便利的冰冷的规矩的危害性。
D.全文论证的语言质朴,注意分寸,严谨中透露锋芒,给世人以警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顾及孩子的天性。
B.学校和老师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老师应在学校起引领示范作用。
C.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当作评判学生的标准,那我们的教育将没有未来。
D.作者最后提出警示,时下流行的寄宿制、封闭式管理学校要防止指把孩子驯化成温顺的“小绵羊”的思想。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和马

梅寒

⑴月亮从东山后面升起来,就挂在山顶那棵树的梢上。院子里没点灯,只有院西墙马棚那儿,一星红红的火,在月光底下明明灭灭。何处的笛声,被山风一路送过来。声音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断断续续。听不出什么曲调,却跟山里的夜风那般寒凉。

⑵小子,老师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有什么办法呢?手里的一袋烟终于抽完了。老人将烟袋锅子在脚后跟上轻轻磕了磕,站起身,向笛声飘来的方向望一眼,转身走向西墙边上的马棚。

⑶马棚底下,一匹浑身雪白的老马,正静静地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像入定的老僧。

⑷那是一匹跟他一样老的老马了。跟着他在这一带的山山水水间来来回回已经走了近三十年,走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身上留了多少伤,他记不清了。今夜,他心里只有一种沉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他是来跟老马告别的。明天,他就离开这里,到山下去,马还要留在这里。马还不能退休,因为它还没有找一个新的合适的接班人。

⑸老伙计,腿上这伤,还疼吧?阴天下雨要犯病,你自己可要小心……

⑹老人在老马的左前腿那儿站住,迟缓地弯下腰,去抚摸老马腿上那块伤。那是那个暴雨天留下的。那天,他和老马如往常一样到山上去接孩子。回学校的路上,风雨就来了。那天风刮得邪性,要把整座山都拔起来,雨浇得人眼睛睁不开。三个孩子坐在马背上,他牵着马走在前面探路,马小心翼翼地跟在他后面顺着他找的路往前走。雨天,路滑,原本就陡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在一处近六十度的陡坡前,马尝试了几次都没能上去。马背上的孩子们坐不住了,要下来自己走,被他制止了。他心疼马,更心疼那些山里的娃。为了学点文化,那些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才到那所只有他一个老师的小学。他让孩子们坐稳,破天荒地冲老马发了脾气:不中用的东西,这点坡也上不去。老马似是听懂了他的话,没有丝毫埋怨,它用力晃了晃双耳,再一次奋力往坡上冲去。近坡顶,老马像一堵重重的墙倒下去,前腿正跪在一块锋利的山石上……

⑺老马的伤,后来慢慢好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草药。那条腿却是瘸了。他的心,也从此缺了一角。

⑻还有马的那只右眼。是在那次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被路边突然倒下来的一棵树给戳瞎了。那一次,真的把他的心都要给疼碎了。他眼睁睁看着一支尖尖的枯树枝直直插进了老马的右眼窝,鲜血“咕嘟”一下冒出来,把它前胸处的那片雪白的毛都染红成一片。他以为那次的老马是死定了,就算不死也不能再继续和他一起去接送孩子们了。让他没想到的,第二天,他刚走出屋门,老马就在马棚里急切地向他呼唤:该去接孩子们了。再苦再累不流泪的汉子,那天抱着马脖子呜呜地哭了。如果山外的那些人,能有老马一半的心思,山里的孩子们,天地可就不一样了。

⑼他不比老马更好。他的右胳膊,也是在那次事故中永远地变成了残疾……

⑽老伙计,这三十年,你跟着我受苦了……你是咱山里人的大功臣哪……

⑾老人围着老马,左转,右转,恨不得把它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抚摸遍。

⑿三十年了,那些山里的孩子们,一茬儿又一茬儿,被那匹马驮进学校,驮出大山。他们读了中学,大学,走到山外,有了体面的生活。他和马,却是老了。

⒀儿子带他去体检,诊断书上列了近十种大大小小的病。把儿子惊晕了,也给他下了死命令:不下山,押也要把他押回去。他也确实老了,看黑板上的字,原是黑白分明,现在在他眼里却是模糊一片……

⒁他不管儿子押不押。只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他死也要死在山上。孩子们不能一日无老师。

⒂奔波了很多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没人愿意来。深山旷野,谁愿意把青春埋在这里。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那个坐在马背上走出大山的孩子,读的一所不错的师范学校……

⒃他去找学生,拎了两斤老白干。他说,学生听。学生听完,面露难色。学生联系了一家市里的中学,已有眉目。他伤了心,和着眼泪一杯又一杯的喝着闷酒,心里却没埋怨。他把那些孩子们送出大山,就是希望他们从此能过上一份好生活……

⒄学生还是把他手上的酒杯夺去了,说,老师,您给我点时间……

⒅学生跟着他一道来到这所阔别已久的小学。三十年过去了,屋还是那屋,人还是那人,只那些明朗朗的脸不一样了……

笛声继续随了风送过来。这一次,他听得真切,是他曾经教孩子们唱过多次的《希望的田野》。欢快的笛声,已不似先前那般寒凉,在夜风里有节奏地舞。他轻声随着笛子的旋律哼唱起来: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⒇老马似乎也受了感染,不再入定般寂静,它用力摇晃着耳朵,四蹄有节奏地在地上轻轻踢踏。老人的大手轻轻抚遍老马的全身,嘴里的声音渐渐模糊,眼角有凉凉的泪缓慢滑下来:老伙计,小子是新手上路呵,你再辛苦带他一程……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16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和马有着共同的经历、性情,共同的品格、命运,作者将人和马两个形象叠合起来,反映共同主题:赞美不计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
B.小说开头和19段都写到笛声,前后对比,笛声由“寒凉”到“欢快”的转变揭示了老人心理转变,衬托了老人找到接班人后的欣慰。
C.老人与马三十年风雨兼程,老人退休了但老马还得继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更好地突出了老马为山区教育奋斗终生,死而后已的精神。
D.小说以现实为主线,利用叙述人称的变化,巧妙地将回忆与现实融为一体,行文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使老人和马的形象得以立体化的展现。
【小题2】小说中老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小说反映的怎样的社会现实?你对学生的行为作何评价?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生活情景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有对客人吹洞箫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感人至深,让人和动物都为之动容,这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齐军大败之后,曹刿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远望齐军的队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决定“逐齐师”。

6.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边是方唐先生1993年创作的漫画作品《欲》,该作品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画面的人为了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不惜把自己的头颅垫在了自己的脚下。为了得到果子,而践踏了头颅,抛弃了思想与尊严……

这得与失给人惊警,给人诸多联想与思考;而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呢?请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2题)

8.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据了解,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着国际科学界的崇高荣誉。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鳄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印度的一个海湾,有一天鳄鱼偷吃了一头牛,人们闻讯赶来,却看到鳄鱼在流泪,_____。“鳄鱼的眼泪”,是民间用来形容伪善者的一句老话。动物学家搜集到了许多关于凶猛的鳄鱼流泪的例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们决定化验鳄鱼眼泪的成分,发现含盐量很高。一切都很清楚了,鳄鱼流眼泪,不是在慈悲,②_____。鳄鱼的肾脏已经退化了,而生活在海水里的鳄鱼每天不知要喝进多少海水。_____?但鳄鱼是有法子的,它的眼眶里有专门处理盐分的加工厂,能够把多余的盐分浓缩起来,再借道眼睛,像流眼泪似的淌出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