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5693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5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在家里不声不响,妻子总是觉得他木讷,把他当成个闷葫芦,但在社会上他却玲珑剔透,无论做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通。
②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④在改革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年轻人相遇相识在深圳;10 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
⑤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四面楚歌,如若不想法设法挖掘其核心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⑥美国卫星追踪网站声称,美国一卫星曾拍到马航客机失联海域附近的照片,并以“可能为马航坠机地点”为题发布消息,这令此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A.①⑤⑥B.③⑤⑥C.②④⑥D.①③④
2.
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侯。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点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
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3.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法律条文,另一端是发展成为诗。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分明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所以现在国际法、公约等通用的语文是法文,因为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 ,所以有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却不会有人说那本六个门类法律法规汇编而成的《六法全书》很美。

A.因为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B.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C.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所以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
D.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准确往往不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芥塘佛祠①
【宋】贺铸
青青麰②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②麰:大麦。③底许:几 许,多少。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麰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
B.“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
C. “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
D.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末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题字。
E. 全诗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意在表现行人投宿古寺途中由“倦”到“忘”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2】尾联说“底许暂忘行役倦”,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暂忘”的原因。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人相顾骇愧曰: “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駁也。” 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 使还,求 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①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义也。相传以为神明。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
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 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诛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 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 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屈殆千里 殆:几乎
B.敞质译人曰 质:质问
C.求知永兴军 知:管理
D.诛者或讦而过直 过:过错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B.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C.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D.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亲发策问考试,故又称殿试、御试,廷试第一按惯例应被点为状元。
B.驿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后也 有为普通人传递信件和物资的功能,多临交通要道而建。
C.《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书中也记载一些奇禽异兽。因 书中一些内容出自神话传说,故其记载未可全信。
D.两宫在封建朝代多指皇帝和皇太后,也有指皇帝和皇太子或东西二宫皇 太后的,在本文此处应该指皇帝和皇太后。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敞学识渊博。他不但熟知契丹的山川道路,而且对顺州山中一种形状 像马却能猎食虎豹的异兽,也能随口说出其名称,并引用古书详细解说。
B.刘敞体恤民情。雷塘曾是民田,后被官府征去蓄水,田主未得田地补偿, 都失去了谋生之业,刘敞根据旧的田契,最终还田于民。
C.刘敞尽职尽责。知扬州时,他为王甲平冤昭雪;知永兴军时,他不畏豪 强,极力惩治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的范伟,使范伟认罪伏法。
D.刘敞善于进谏。他为英宗讲读《史记》时,用史书中包含的义理来劝谏 皇帝,使英宗明晓他的用意,太后对此也非常欣赏。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2)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存者    (美国)休•B•卡夫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没有任何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
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在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只狗。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着……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既有线索的设置,又有悬念的制造,故事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情节在人和狗的命运悬念中发展,牢牢地抓往了读者,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本文对狗的描写也十分细致,既有神态描写,也有动作描写,尤其是多次描写到狗的眼神,作者想借此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助、矛盾、内疚、感激的心理历程。
C.本文将人和狗进行了对比,在同样饥饿的状态下,人一开始想过要杀狗自保,而狗却始终守护主人,表现了人的自私与狗的善良,突出了“人性本恶”的主题。
D.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雪地上挺直插着的尖刀,如同特写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撞击着人们的心扉,同时留下了艺术的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2】本文采用什么人称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主人公的“尖刀”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材料作文(共1题)

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为了激励高三学生冲刺复习,各地学校都会出现励志标语,近年来更是出现了许多“神标语”。如山西某中学一高三教室的标语——“人丑还不多读书,哪儿来的自信?还玩,说你呢!”,“不学?将来别人壁咚的墙是你砌的”,“我 一定不会就这样轻易地 go die(去死)”。四川内江某中学的励志标语——“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还有一些中学出现的“明天,绅士一样地活!”“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凡此种种,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种鼓励学生刻苦读书的做法,有很好的励志效果;有人觉得“有意思”,“有个性”“轻松”,贴近学生生活;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神标语”和学校所担负的教育使命背道而驰。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语言表达(共1题)

8.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发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