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708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选修2: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后世界的突出现象之一就是民族主义问题的不断发展,有人称其为“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大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现有国家中分离出去并建立自己单独的主权国家;二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现有国家中分离与其民族母体国家合并;三是散居于多个国家内部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所属国家分离并通过“聚变”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国家。这种民族分离现象早已存在,但是,以苏东剧变为开端,民族分离运动开始狂飙突起,使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并迅速向世界范围蔓延,至今余波未平,几乎涉及现有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

——摘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民族分离运动狂飙突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产生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10月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1940年11月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1942年,戈林的亲信洋克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6月18日日记云:“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影响。
3.
材料:1914年8月19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给国会的咨文中说:“美国不仅必须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当时战争刚开始,还看不出交战双方孰胜孰败;美国当时羽毛尚未丰满,还不足对交战双方产生影响;在传统上,美国对欧洲事务一贯采用孤立主义,90%的民众不愿把自己牵涉到大战中去;美国当时仅有26.4万常备军,在军事上远未做好参战的准备。到1917年交战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美国虽然倾向于协约国一方,但也不希望德国因战败而被毁灭,以至英国过于强大。这一切,终于迫使美国在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成尔逊的口号是“以战制战”。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1917年调整战争政策的原因。

2.单选题(共14题)

4.
《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由此可见罗马法
A. 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
B. 便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不断发展完善
D. 反对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
5.
英国议会于1707年通过《任职法案》:“凡从王室新近获得官职,或领取薪俸者,均不得当选议员并进入议会下院……凡已选下院议员并在任职期间接受国王官职者,其议员资格将被宣布无效。”材料说明
A.国王一直通过赏官赐爵控制议会
B.完全割裂了国王与议会下院之间的联系
C.剥夺了国王作为政府首脑的权利
D.限制了王权在下院的影响
6.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在托克维尔看来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C.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7.
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A.“先生们”利用联邦议会进行斗争
B.摆脱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
C.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
D.保障了人民生活,实现了社会公平
8.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太平天国挑战清朝统治
B.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思想
C.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
D.洋务运动存在自相矛盾现象
9.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这段话强调的是:
A.要理性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B.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
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10.
有学者认为: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了中国激进的社会变革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彻底性超越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方式
11.
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12.
一历史文件中写到:“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据此判断这一文件
A.促进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
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表明国共谋求第三次合作
D.形式上奠定和平建国的基础
13.
“犹太种族的商业精神使马克思洞悉财产和劳工的对立。而且在德国的教养使他认识到,劳工目前正变得有了‘阶级觉悟’,并对集中财产的阶级进行集体的对抗。”这一论述(   )
A.系统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分析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成因
C.肯定了马克思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D.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14.
1956年,我国先后与叙利亚、也门、埃及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我国与斯里兰卡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我国先后与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建立外交关系。这些外交事件的主要背景是
A.中国外交原则得到亚非认可
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C.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朝鲜战争美国被中朝击败
15.
1938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8.4%,而1953年仅有14. 4%出口产品输往西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
B.西欧关税同盟的形成阻碍了东西欧联系
C.国际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推进
D.苏联模式的引入迟滞了东欧现代化进程
16.
***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中日战争将改造中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认为中日战争
A.有利于战后两国友好合作B.使中日两国实力发生逆转
C.将推动中日的社会大变革D.为筹建新中国创造了条件
17.
20世纪发生了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20世纪(  )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C.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3.选择题(共2题)

18.What do you want {#blank#}1{#/blank#}(eat)?
19.What do you want {#blank#}1{#/blank#}(eat)?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