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635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古罗马著名的法学家。其“自然法”思想对西方罗马法系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认为自然定律是最高的理性。这种理性在人类心智中的凝化和充分发展就体现为法律。正义的源头就是法律……若是真正的法,就不会在罗马一个样而在雅典另一个样;或者明日之法与今日之法有所不同。如果正义原则的立足点是公民的决议、国王的敕令和法官的判决,那么在民众投票下,正义将会被认可为抢劫、通奸和伪造遗嘱。后来,基督教神学受其影响巨大。

——摘编自(爱尔兰)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

材料二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西汉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人。他是西汉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法学家,其“以礼入法”思想对中华法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据此的相关断狱案例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例如: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

——摘编自马勇《帝国设计师:董仲舒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塞罗与董仲舒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背景及历史价值。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在“沉沦”时期存在着“上升”因素,“上升”时期也存在着“沉沦”因素。在“沉沦”与“上升”中,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经过了11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凤凰涅磐,浴火重生,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诞生了人民的新中国。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沉沦”与“上升”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同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星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通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面“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
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明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能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联自1937年9月至1941年6月,视助中国飞机1235架,大炮1600门。机枪1.4万挺,步枪5万支,子弹1.8亿发。同期。苏联向中国提供贷款1.73亿美元。苏联志愿空军进入中国领空作战,连同苏联军事顾问、专家。技术人员共达5000人左右。上述援助,对于弥补中日两国在经济力、战斗力方面的巨大差距。走持中国抗战显然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由于中国战场困住了日军主力,才阻碍了日军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加强欧洲战场,避免两面作战,专心致志对付希特勒的部队。同样,由于中国战场的存在,对于延缓日军南进,为英美赢得时间,为美国空军表炸日本提供基地,阻挠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等方面,也有不容抹煞的功绩。所以斯大林曾说:“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摘编自杨天石《抗战时期中国与美、苏、英三大国的关系》
(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积极援助中国抗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积极援助中国抗战产生的积极作用。

2.单选题(共17题)

5.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据此推断,海洋对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在于
A.公民团体形成
B.城邦政治产生
C.商品经济发达
D.民主意识强烈
6.
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 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
A.三权分立B.共和主义C.君民共主D.中庸折中
7.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抗战期间就乐观地断言,“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是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的时候,但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的时候。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的时候,已经在二十年前过去了。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而不是中国衰亡的时代。材料中“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的时候”是指
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B.国共两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C.中国经济军事实力不如日本D.日本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8.
1927年,共产党人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说: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可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这一阐述
A.开始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B.触及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问题
C.继续追随国民党继续国民革命
D.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领导权
9.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大国”的外交理念,并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开始了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除了倡导建立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外,还提出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等主张。这些新外交思想的提出
A.有利于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
B.有利于世界各国接受中国
C.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
D.表明我国冷战思维的结束
10.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倡议以来就引发了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因为
A.都以输出资本作为提升政治影影响力的手段
B.都是先由政府提出方案再由民间力量具体实施
C.都是援助国与受助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来实行互利共赢
D.二者都把经济援助的重点放在欧洲国家
11.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在国际舞台上遇到挫折,使其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与其他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此现象说
A.美国已失去了大国地位B.不结盟运动的影响深远
C.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加强D.单边主义政策已遭废止
12.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13.
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材料体现出唐代
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
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
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
14.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据此可知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
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
15.
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风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詹景风说:“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體。”这反映出明中后期
A.士商交往,相互影响B.文士清高,不同流速
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
16.
新中国某年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从384亿元压到56亿元;积累率从39.6%降到10.4%;钢产量从1860万吨压到667万吨。该年最可能处于
A.土地改革后期B.三大改造吋期C.人民公社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17.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A.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D.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18.
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19.
钟慢效应是指“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就几乎停止了”。由此可知,“钟慢效应”理论
A.科学地解释了万有引力的存在B.是对自由落体理论的新发展
C.莫定了光电效应的理论基础D.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
20.
***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意在强调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行内轶闻》曾记录一件事:当时北京“折唱八角鼓”演员在某印刷厂演出“折唱”前,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如“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台下的工人提出“我们不听这些对我们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艺”“我们开晚会不光是为了开心、取笑、滚热闹,我还要在娱乐里领受教育”。这种现象
A.说明当时文艺事业异常繁荣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影响
C.说明传统艺术已无存在必要
D.反映了新旧文艺理念的冲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