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5年起,关东军以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中蒙边界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1939年关东军决定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占领哈拉哈地区作为入侵苏联的跳板,进而实现“北进计划”。5月,日本挑起了冲突。苏联派朱可夫元帅指挥苏蒙军队,朱可夫指挥各军兵种之间密切配合,动用集结的大规模步兵和炮兵正面作战,同时动用强大的坦克装甲部队包围了日军侧翼,并最终在一场歼灭战中击溃日军。战争中,苏军首次使用了喀秋莎火箭炮,实施了空降作战,采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战术,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等。诺门罕战役双方参战兵力达10多万人,日本参战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自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对俄(苏)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他们认为在对美英开战未取得胜利时不应与苏联交手。9月9日,日本提出停战要求,15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诺门罕战役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
材料 1935年起,关东军以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借口,不断在中蒙边界进行挑衅,以试探苏联和蒙古的军事实力。1939年关东军决定在诺门罕一带进攻蒙古,占领哈拉哈地区作为入侵苏联的跳板,进而实现“北进计划”。5月,日本挑起了冲突。苏联派朱可夫元帅指挥苏蒙军队,朱可夫指挥各军兵种之间密切配合,动用集结的大规模步兵和炮兵正面作战,同时动用强大的坦克装甲部队包围了日军侧翼,并最终在一场歼灭战中击溃日军。战争中,苏军首次使用了喀秋莎火箭炮,实施了空降作战,采用了“进攻防御”和“夜间强光照明”战术,采取了电子干扰战和心理战等。诺门罕战役双方参战兵力达10多万人,日本参战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自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对俄(苏)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他们认为在对美英开战未取得胜利时不应与苏联交手。9月9日,日本提出停战要求,15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据杨大卫《诺门罕战争:日本第一次惨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诺门罕战役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诺门罕战役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宗羲的讲学活动主要是在清康熙二年至十八年。二十年间,拜他为师的人多达数百。在绍兴证人书院讲学期间,他提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认为“泛然而轻信”的盲从,实则“非能信也,乃是不能疑也”。在海昌讲学时,他告诫官员:“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在给学生讲授《四书》《五经》等经典时,告诫学生:“各人自用得着的方是学问。寻行数墨以附会一先生之言,则圣经贤传皆是糊心之具”。他向县令许三礼传授了中国和西方的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向陈言扬等传授了中西数学知识。陈言扬在老师的启发下写了一部论“勾股定理”的书,黄宗羲亲自为之作序。黄宗羲讲学收效最大者,是在宁波创办“甬上证人书院”时期。在他的思想和学术风格熏陶下,形成了以甬上证人书院弟子为主力、其流风被于浙东乃至全国、其学脉传于乾嘉以致清末的清代浙东学派。康熙十八年,黄宗羲停止讲学活动,而全力从事于著书立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讲学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
材料 黄宗羲的讲学活动主要是在清康熙二年至十八年。二十年间,拜他为师的人多达数百。在绍兴证人书院讲学期间,他提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认为“泛然而轻信”的盲从,实则“非能信也,乃是不能疑也”。在海昌讲学时,他告诫官员:“诸公爱民尽职,即时习之学也”。在给学生讲授《四书》《五经》等经典时,告诫学生:“各人自用得着的方是学问。寻行数墨以附会一先生之言,则圣经贤传皆是糊心之具”。他向县令许三礼传授了中国和西方的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向陈言扬等传授了中西数学知识。陈言扬在老师的启发下写了一部论“勾股定理”的书,黄宗羲亲自为之作序。黄宗羲讲学收效最大者,是在宁波创办“甬上证人书院”时期。在他的思想和学术风格熏陶下,形成了以甬上证人书院弟子为主力、其流风被于浙东乃至全国、其学脉传于乾嘉以致清末的清代浙东学派。康熙十八年,黄宗羲停止讲学活动,而全力从事于著书立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宗羲讲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讲学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
3.
文明交流与制度创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是促进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寻: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事交流中得到了启发,得到了拓展。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位于中国北方的赵国在2000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君主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就说过:“贤者与变俱„„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不过,人们的思维进程在15世纪末的两次海上重要探险后发生变化。在15世纪90年代的六个年头中,经过长时间奠定下来的商业交流系统面临着严重冲击。首先是哥伦布跨越大西洋,为通向一块欧亚人从未涉足的地域铺设了一条道路;之后,达·伽马绕非洲南端的航行取得成功,他远航到了印度,开辟出一条新的海上贸易通道。新的发现改变了交流和贸易的格局,还造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重大转折;突然之间,西欧从一个闭塞之地变成了全球交通和贸易的支撑点;一夜之间,欧洲成为了东西方之间新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文明交流与近代文明交流的共性和差异,说明文明交流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中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的贡献,建国以来我国在政治文明创新方面有哪些尝试?材料二中认为评判政治制度模式的依据是什么?请以材料三为例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一: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寻: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事交流中得到了启发,得到了拓展。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位于中国北方的赵国在2000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君主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就说过:“贤者与变俱„„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不过,人们的思维进程在15世纪末的两次海上重要探险后发生变化。在15世纪90年代的六个年头中,经过长时间奠定下来的商业交流系统面临着严重冲击。首先是哥伦布跨越大西洋,为通向一块欧亚人从未涉足的地域铺设了一条道路;之后,达·伽马绕非洲南端的航行取得成功,他远航到了印度,开辟出一条新的海上贸易通道。新的发现改变了交流和贸易的格局,还造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重大转折;突然之间,西欧从一个闭塞之地变成了全球交通和贸易的支撑点;一夜之间,欧洲成为了东西方之间新的中心。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摘编自中共《十九大报告》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成为一个联邦制的共和国。——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
问题:(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文明交流与近代文明交流的共性和差异,说明文明交流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中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的贡献,建国以来我国在政治文明创新方面有哪些尝试?材料二中认为评判政治制度模式的依据是什么?请以材料三为例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单选题- (共25题)
5.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谈到:“古希腊罗马人经常推崇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国家的自由。”由此推断,古希腊
A.公民利益服从城邦利益 |
B.民主政治的根基是自由 |
C.个人自由缺乏制度保障 |
D.城邦剥夺公民个人自由 |
6.
古代雅典10所高级法院,平均每所5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法选出(另有100名候补)陪审员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时,陪审员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事先不做商议。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
B.杜绝陪审法官徇私枉法的危险 |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正性 |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
7.
1787年,法国巴黎高等法院发表宣言声称:国民应通过定期举行的三级会议“自由地”向国王纳税,并要求通过一项法国人的人身保护法,提出未经正当审判不得逮捕任何人。这一宣言旨在
A.解决法国王室的财政危机 |
B.召开三级会议以制定宪法 |
C.申明高等法院拥有立法权 |
D.试图限制国王的专制权力 |
8.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
B.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
C.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
D.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
9.
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下图中“民主”的使用次数开始超过“共和”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B.民初共和政治的受挫 |
C.五四运动 |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
10.
作家Gordier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是很容易的。但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这说明Gordier反对英国
A.寻找借口发动战争 |
B.武装保护鸦片贸易 |
C.歧视中国发展落后 |
D.强行传播基督教义 |
11.
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增长趋势图。该图反映了


A.鸦片战争结束后传统的中外朝贡体系逐渐动摇 |
B.清末民初以后不平等条约的总数呈现下降趋势 |
C.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瓦解 |
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
12.
20世纪初学术界、教育界论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的只是少数学者。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三大发明”频繁出现并逐渐成为教科书撰写中必须选择的项目,“四大发明”的说法也已经产生。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科学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
B.振兴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
C.对传统科技认识的逐渐加深 |
D.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要求 |
13.
新中国的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我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
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
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
D.2005年因私护照数量大量增加,推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14.
2016年经济全球化成为热门话题,出现了系列难以预测、极不寻常的所谓“黑天鹅”事件,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退出欧盟;12月,支持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成为美国总统,大家还预计这种黑天鹅现象会越来越多,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A.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
B.全球化进入制度化阶段 |
C.经济全球化阻碍发达国家的经济 |
D.经济全球化发生了逆转 |
15.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
C.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
16.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美元与黄金危机》一书中提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如果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制稳定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持有的国际货币增加,这就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如此则必然会带来该货币的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必须要求货币币制比较稳定,而不能持续逆差。这就使充当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困境,这就是特里芬难题。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本国汇率保持稳定,国际货币国保持贸易逆差 |
B.为了美元汇率保持稳定,美国要保持贸易逆差 |
C.贸易逆差是导致国际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 |
D.特里芬难题道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 |
17.
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B.从生态视角解释殖民活动 |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
D.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 |
18.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论述:“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下列选项中对“同治中兴”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指的是清末新政改革 |
B.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
C.迈向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
D.中心内容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19.
下图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对两者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唐代中期 北宋中期


唐代中期 北宋中期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
20.
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 |
B.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C.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 |
D.西方把蒸汽机运用于造船业 |
21.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年份 | 1870 | 1900 |
企业总数 | 808 | 669 |
产量(吨) | 3200000 | 29500000 |
投资额(美元 | 121000000 | 590000000 |
A.新兴钢铁业发展迅速 |
B.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 |
C.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
D.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
22.
以下对下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
年份 | 出口 | 指数 | 进口 | 指数 |
1871—1873 | 110 | 100 | 106 | 100 |
1881—1883 | 108 | 98.2 | 126 | 118.9 |
1891—1893 | 167 | 151.8 | 219 | 206.6 |
1901—1903 | 311 | 282.7 | 473 | 42 |
1909—1911 | 570 | 518.2 | 702 | 662.3 |
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
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 |
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
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 |
23.
1961年—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qo下降到14.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
24.
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一个客厅,而贝多芬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共和制度的确立 | B.封建等级观念被削弱 |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 D.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
25.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促使人文的意识不断完善 |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
C.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
26.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由于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
B.法国启蒙思想运动 |
C.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27.
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 |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
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 |
28.
清军入关后,曾经大规模圈占土地,下表是顺治八年(1651年)大规模圈地情况表。表中反映的现象
全国耕地面积 | 内务府庄园(皇家庄园) | 各族王公、宗室庄园 | 直隶一省投充为世袭奴隶或农奴的自耕农和贫农 |
290万顷 | 9000多顷 | 13300多顷 | 约66万男丁 |
A.促进了农牧文明的交融 |
B.促使了自由劳动力产生 |
C.造成生产关系的局部倒退 |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
29.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
B.统治者忽视了思想建设 |
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
D.坚持“家国同构”理念 |
4.选择题- (共3题)
31.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写道:“1934~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全同外界隔绝,此事造成的后果尤其严重。他们从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那里,具体地说就是从共产国际方面,既不能得到忠告,也不能得到帮助。”而这产生的实际后果是中国共产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