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533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9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在旧制度因环境变迁和危机恶化而发生断裂或崩溃的“关键节点”时期,掌控创制主导权、决定政制走向的往往是政治博弈场城中的强势行动集团。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政制变迁史上打破了王朝循环的路径锁定状态,把中国政制强行拉出了帝制轨道,引入宪政共和的探索之路。

——张娟《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制变迁》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与所学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变迁的方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美两国都曾长期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建国之初,总统华盛顿就美国外交政策提出了一套后来被称为“孤立主义”的准则,指出不要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交织在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和反复无常的网罗之中”在这思想指导下的外交政策一直坚持到19世纪末。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

——罗会钧《英美孤立主义对比研究》

材料二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但战争还未结束,威尔逊总统与他所属的民主党就遭到孤立主义者的猛烈攻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孤立主义思潮更是甚嚣尘上。

——罗会钧《英美孤立主义对比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两国实施“孤立主义”外交背景的异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推行“孤立主义”的外交表现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郎中以外,主事,令史、书令史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对前者的考课标准可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各地先行考课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汇总,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材料二 英国1968年文官官职改革后,公务员的考核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考勤考绩,另一种是年终的综合考绩。日常的考勤考绩不但与职务晋升相联系,而且是工作支付额度重要依据,后者年终进行,其内容包括工作知识、监督能力、责任心、个人道德等10项。考绩分为5个等次由考绩委员会组织考评,由部长审定。英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与晋级、晋职挂钩,晋升一般要根据现职年资与服务成绩而定,高级人员注重功绩,低级人员注重年资。

——摘编自秦涛《近现代中国公务员考绩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代考课制度与英国考核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和英国考核制度的共同作用。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不管你是律师或是对法律一窍不通的外行,恐怕都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当你环绕地球半圈到达上海,就可以亲眼目睹这个奇怪的现象。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
①出庭者没有坐位。前不久还依照旧的习俗,要求出庭人一律下跪
②处罚相当重。一名抢劫犯被裁决“站笼处死”,即把他关进站笼中,头伸出笼外,每天从其站立的石头堆中取走一枚石子,直到其颈项被笼口勒紧,窒息而死。
③判案非常随意。那名抢劫犯被裁决“站笼处死”,而拐卖幼童的四名妇女仅仅被判了一个月。
④罪名非常怪。有叛逆罪、卖妻为奴罪,私通会党罪,甚至还有“持照人力车晚九时在芝罘路揽客”等稀奇古怪的罪名。

——摘编自郑曦原《帝国的回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国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德鲁对清末中国法制的看法并分析原因。

3.单选题(共17题)

5.
公元前440年,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指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这表明雅典公民大会
A.掌握城邦司法权
B.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C.有时会违背民意
D.存在权力滥用的现象
6.
雅典的公民大会有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问题进行表决。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B.民主运作公开公正
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公民大会权力至上
7.
《十二铜表法》中有继承法的内容,并确认以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这反映了当时
A.法律关系以血亲为基础
B.注重规范公民的言行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尊重公民的个人权利
8.
恩格斯说:“它(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切重要关系如买卖、借贷等契约以及其财产关系都有非常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以致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材料强调罗马法
A.具有超越时空的适用价值
B.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C.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D.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法律体系
9.
“光荣革命”在保留传统的表象下,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一个人的专制让位给批人的共同执政。这表明英国
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确立
C.现代民主体制需要完善
D.议会无法限制国王权力
10.
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本宪法所未授子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这项规定
A.完善了国家权力制度
B.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C.有利于平衡各州关系
D.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
11.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这就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
A.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B.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C.总统实际权力大于国会
D.总统与国会矛盾激化
12.
1852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宣布恢复帝制,建立第二帝国。五六十年代的法国逐渐走向强大,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广阔殖民地。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共和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B.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C.帝制更加符合时代潮流
D.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
13.
1862年上海的租界里,曾经空置的小木屋被房东用更高的价格租出去,卖鸦片的洋行转向房地产市场,但到了1864年下半年,(租界内)新建房屋再次出现空置,在建的房屋也纷纷停工,许多开发商破了产,甚至有人跳黄浦江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局势渐趋稳定
B.西式建筑不符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
C.洋务运动走向衰弱落
D.西方经济侵略冲击了民族工业发展
14.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面对西有沙俄侵占新疆,东有日本出兵台湾的危机。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克复新疆,所以保蒙古:守卫蒙古,所以保京师。”由此判断他
A.在战略上重视主动进攻
B.受传统国防思想影响
C.着手构建西北防御体系
D.对西方社会认识深刻
15.
梁漱溟在《国民公报》中说:“从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汝霖)章(宗祥)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作者强调
A.爱国与法治存在冲突
B.反思五四运动过激行为
C.法律要保护个人自由
D.学生爱国行为违背道德
16.
造成下表中清朝满汉官员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年代
满汉总督比
满汉巡抚比
1840年
1:0.75
1:2.3
1866年
1:6.5
1:12
 
A.汉族地主势力兴起
B.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局
C.满汉矛盾渐趋缓和
D.民主独立成时代主题
17.
1951年,美国总参谋长布莱德利指出“如果把战争延伸到中国,那就是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一观点
A.主张将战争控制在朝鲜境内
B.认为发动朝鲜战争是错误的
C.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契机
D.标志着亚洲成为冷战的重心
18.
1967年美苏两国在葛拉斯堡罗进行会谈,虽然在重大问题上分歧重重,但会谈达成了新的妥协。如在中东问题上,使中东继续保持着“不战不和”局面。双方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一会谈
A.导致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B.维持了美苏两极格局
C.有利于解决地区性争端
D.推动多极化趋势出现
19.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见蝗虫,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将吞之,左右恐成疾,阻之。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唐太宗此举意在
A.树立贤明形象
B.强调重农意识
C.反思自身失误
D.重民生求治世
20.
1928年《非战公约》中提到“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这战争观
A.源自一战后民众观念的变化
B.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客观上利于绥靖政策的推行
D.带有社会主义的色彩
21.
针对法国破坏中越宗藩关系,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指出,越南为中国外藩,中国本应保护。法国“忽以捕盗为词,狡焉思启,其如万国公法何。”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
C.体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