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建国后不久久发生了两条发展道路的论争。论争中形成的“杰佛逊传统”和“汉密尔顿传统”在美国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政治上,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和联邦军队。政治上崇拜制度,主张法治,反对平民政治,认为人性本恶,有利益之争,需要有效率的政府主持公共福利;经济上主张建立有效的联邦银行体制以及税收、信用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建立多元经济体,农工商并存,大力发展工商业。汉密尔顿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以工商立国,仿效英国再造一个工商业繁荣的新国家。……杰弗逊则力主小国家、小政府,主张维护州权,害怕中央政府的大权力吃掉各州的小权力。特别反对宪法中没有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的条款;经济上力主以农立国,以独立的农场主经济为基础立国,反感发展工商制造业;认为独立的农民才是独立的、诚实有道德的人,农民参与政治可以保证政治纯洁;而工业社会造成拥挤的城市和财富分配不均。斐逊想要在新生的北美打破欧洲的旧制度,走独立自耕农的农业发展道路,建立和平、安宁、民主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国。在现实中则是代农场主立言,他本人就拥有一个不小的农场。
——据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1)根据材料,指出汉密尔顿与杰佛逊论争的主要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治国策略形成的社会背景。
美国建国后不久久发生了两条发展道路的论争。论争中形成的“杰佛逊传统”和“汉密尔顿传统”在美国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政治上,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和联邦军队。政治上崇拜制度,主张法治,反对平民政治,认为人性本恶,有利益之争,需要有效率的政府主持公共福利;经济上主张建立有效的联邦银行体制以及税收、信用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建立多元经济体,农工商并存,大力发展工商业。汉密尔顿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以工商立国,仿效英国再造一个工商业繁荣的新国家。……杰弗逊则力主小国家、小政府,主张维护州权,害怕中央政府的大权力吃掉各州的小权力。特别反对宪法中没有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的条款;经济上力主以农立国,以独立的农场主经济为基础立国,反感发展工商制造业;认为独立的农民才是独立的、诚实有道德的人,农民参与政治可以保证政治纯洁;而工业社会造成拥挤的城市和财富分配不均。斐逊想要在新生的北美打破欧洲的旧制度,走独立自耕农的农业发展道路,建立和平、安宁、民主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国。在现实中则是代农场主立言,他本人就拥有一个不小的农场。
——据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1)根据材料,指出汉密尔顿与杰佛逊论争的主要分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治国策略形成的社会背景。
2.
阅渎材料,完成系列要求。
材料一在18世纪初,英格兰南部的七郡人口占全英格兰的三分之一。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工业化起飞期,英格兰西南部和南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集聚,苏格兰,威尔士人口和也向新兴起的工矿区和港口集中。1801年-1871年间,英国总人口增长1.54倍,西南部的非工业区人口增长不到1倍,西北部工业区则增长2.58倍。……英国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激增,农村人口大量转向城镇,正是这种人口流动迁移和新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化的突出表象特征。
英国早期城市化建设使社会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骤然加剧起来,这主要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对立,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资本的私人占有形式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冲突对立等。正是这诸多矛盾的冲突和激化使英国在20世纪中期结束了早期自由式城市化模式,而创造了一种用城市规划来合理布局城市的新方式。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规。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据统计,自1909年以来,英国先后颁布了40余部关于城市的法规条例。
——摘编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二“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后期,出现了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医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数化的趋势。
根据美国的经验,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最先走出城市的是富人,他们有经济实力逃离“城市病”笼罩的大都市。他们搬出城市后,城市附近的基础设施相应的也就建立起来了。然后,中产阶级也开始走出城市,使得更多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到最后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小城镇。对于大城市来说,这是城市的“流失”,而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则是一次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集中。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其生产职能逐步弱化,而流通、决策、管理、服务、科研和信息处理等职能日益强大,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建设、发展注重与中心城市的“对接”。同时,提高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吸引消费的能力,其本质就是吸引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和产业流,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于奇立《解读“逆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在18世纪初,英格兰南部的七郡人口占全英格兰的三分之一。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工业化起飞期,英格兰西南部和南部人口向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集聚,苏格兰,威尔士人口和也向新兴起的工矿区和港口集中。1801年-1871年间,英国总人口增长1.54倍,西南部的非工业区人口增长不到1倍,西北部工业区则增长2.58倍。……英国的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激增,农村人口大量转向城镇,正是这种人口流动迁移和新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化的突出表象特征。
英国早期城市化建设使社会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骤然加剧起来,这主要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对立,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资本的私人占有形式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冲突对立等。正是这诸多矛盾的冲突和激化使英国在20世纪中期结束了早期自由式城市化模式,而创造了一种用城市规划来合理布局城市的新方式。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规。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据统计,自1909年以来,英国先后颁布了40余部关于城市的法规条例。
——摘编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二“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后期,出现了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医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数化的趋势。
根据美国的经验,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最先走出城市的是富人,他们有经济实力逃离“城市病”笼罩的大都市。他们搬出城市后,城市附近的基础设施相应的也就建立起来了。然后,中产阶级也开始走出城市,使得更多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到最后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小城镇。对于大城市来说,这是城市的“流失”,而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则是一次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集中。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其生产职能逐步弱化,而流通、决策、管理、服务、科研和信息处理等职能日益强大,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逆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规划、建设、发展注重与中心城市的“对接”。同时,提高小城镇的消费能力和吸引消费的能力,其本质就是吸引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和产业流,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于奇立《解读“逆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面的三组年画展现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时代的
变化。请自拟主题,指出贯穿三组年画中的一种变化,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上面的三组年画展现了建国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时代的
变化。请自拟主题,指出贯穿三组年画中的一种变化,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经历了多次中东战争冲突,仍然未能得到妥善解决。1977年11月,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采取主动行动访问耶路撒冷,与时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开始和平谈判,但未取得进展。美国为扩大在中东的影响、避免阿以再次爆发战争而危及对西方的石油供应,于1978年8月派国务卿万斯出面斡旋。1978年9月埃、以在美国的戴维营签订了戴维营协定。根据这项协定,以色列将把它所占领的全部西奈土地归还给埃及(1982年以色列完成撤军),埃及允许以色列使用苏伊士运河和阿喀巴湾。在协定中,埃及同意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巴勒斯坦问题放在一边,不让其影响埃、以和平。
埃、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埃及摆脱了长达三十余年的与以色列紧张对峙的战争状态,并收复了失地。为此,埃及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埃及人长期充当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但当戴维营协定签订时,埃及已被看做是阿拉伯世界的叛徒与公敌,埃及遭到阿拉伯世界的集体制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戴维营协定的签订。
材料
中东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经历了多次中东战争冲突,仍然未能得到妥善解决。1977年11月,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采取主动行动访问耶路撒冷,与时任以色列总理贝京开始和平谈判,但未取得进展。美国为扩大在中东的影响、避免阿以再次爆发战争而危及对西方的石油供应,于1978年8月派国务卿万斯出面斡旋。1978年9月埃、以在美国的戴维营签订了戴维营协定。根据这项协定,以色列将把它所占领的全部西奈土地归还给埃及(1982年以色列完成撤军),埃及允许以色列使用苏伊士运河和阿喀巴湾。在协定中,埃及同意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巴勒斯坦问题放在一边,不让其影响埃、以和平。
埃、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埃及摆脱了长达三十余年的与以色列紧张对峙的战争状态,并收复了失地。为此,埃及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埃及人长期充当阿拉伯世界的领袖,但当戴维营协定签订时,埃及已被看做是阿拉伯世界的叛徒与公敌,埃及遭到阿拉伯世界的集体制裁。
——摘编自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戴维营协定签订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戴维营协定的签订。
2.单选题- (共8题)
6.
“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以适应变化的情况,但不要变动太大。要用法律和客观的判断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罗马法律也促进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这反映了罗马法
A.保持习惯法传统 |
B.强调维护民主法制的重要意义 |
C.崇尚自由和理性 |
D.追求客观公正地解决现实问题 |
7.
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政策的重要性 |
B.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
D.国家前途的预见性 |
8.
中国古代传统中历来提倡节俭,而在明代中期,陆楫提出“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社会消费观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B.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
C.戏剧发展推动奢侈风气 |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9.
《中国大历史>-书有许多精彩论断。如:“淝水之战后,拓跋畦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
A.朝代更替 |
B.经济政策 |
C.民族矛盾 |
D.中央集权 |
10.
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它表明()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
11.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
A.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
B.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 |
C.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
D.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 |
12.
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
13.
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
B.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
C.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
D.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