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论语·子罕》
材料二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赤脚敞衫,来到市场上。突然,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忠诚老实,不欺骗人。这就是公认的道德行为。"苏格拉底问:"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别人,但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却千方百地去欺骗敌人,这能说不道德吗?""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那人说。"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成功了。这种欺骗能说是不道德吗?"苏格拉底问道。那人回答说:"那是战争中无奈才这样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停顿了一下问道:"儿子生病了,却又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请问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被弄得无可奈何,只好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层层设问,步步引导,找到答案)苏格拉底听了十分高兴,拉住那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道德就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了一个长期困惑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材料三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
——黄伊梅《关于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四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社会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二者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的知识,分别概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比较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差异。
材料一 “中体西用”……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使中国人……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这一危局,影响了据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任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著作《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独立”。……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材料四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事实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齐鹏飞《***思想概论》
(1)据材料一,分析“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有人认为“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依据材料分别指出其“高明”之处。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一贯思想是什么?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能吸引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因?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2.论述题- (共1题)

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他师法李唐,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作画特点是布局简妙,线条硬劲,或用"斧劈",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在构图上,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故人称"马一角",品评者多以马远的画为"残山剩水",赞誉他的独特画风。《梅石溪凫图》是马远的一幅传世精品。画面采用对角线式构图,正是山不见巅、树不见顶的边角截景。图中画山崖侧立,腊梅倒垂,薄雾蒙蒙的涧水中,一群野鸭正在游戏。山石以斧劈皴法画之,方硬峭拔,与用笔轻快、毛羽松蓬的野鸭形成鲜明的对比。岩石、梅树都偏居画面的左上部分,梅树枝条的走势更强调了此种布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鸭既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又是全图的点睛之笔,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无限生趣,跃然绢素。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围绕“社会存在决定社意识”撰写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结论正确。)
3.单选题- (共21题)
A.各地区审美差异缩小 |
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C.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
D.南北文化开始逐渐趋同 |
①信息革命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 |
②军事革命 | 战场开始使用火炮等火药武器 |
③商业革命 |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出现繁华商业街 |
④能源革命 | 煤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 |
⑤文学革命 | 苏轼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②④⑤ |
A.经济利益驱动着工业革命的演进 |
B.专利制度推动科技成果的推广 |
C.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帮助 |
D.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
A.没有法制观念 |
B.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
C.忽视道德建设 |
D.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 | B.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 | D.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
A.对现实生活持悲观态度 |
B.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
C.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
D.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 |
A.抨击封建神学的自大心理 | B.把自然科学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
C.认为人类社会有客观法则 | D.自然界有其特殊的运行规律 |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
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
D.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 |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储藏等方法 |
B.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
C.是北方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
D.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
A.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
B.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
A.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
B.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 |
C.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 |
D.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
A.拥护三民主义 | B.主张维新变法 |
C.赞成民主共和 | D.倾向民主革命 |
A.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
A.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D.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
B.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春天 |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 |
D.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
A.外儒内法的结果 |
B.封建法治的完备 |
C.追求执政境界的结果 |
D.儒家执政理念的追求 |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
4.选择题- (共5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
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②寿:长寿。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