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四大发明”概念的前身“三大发明”由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别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培根的论述为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三百四十余年之后,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别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42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在重庆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如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本和少儿读物当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言,被全国人民引以为回忆过去的光荣情感和鼓舞未来的滋补力量。
材料 “四大发明”概念的前身“三大发明”由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实验科学的重要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提出。培根认为印别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培根的论述为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兴起注入了力量。三百四十余年之后,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别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42年,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士气不振。蒋介石在重庆约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李约瑟很快就在第二年提出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说法,一时之间轰动了整个中国,进而传遍了整个世界。如今,“三大发明”或“四大发明”已经普及到中小学课本和少儿读物当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口头语言,被全国人民引以为回忆过去的光荣情感和鼓舞未来的滋补力量。
——摘编自张恒涛《中国“四大发明”是外国人“总结”的》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个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必须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代民间私铸之风仍然很盛,隋文帝虽屡次严加打击,终未能完全禁止。到隋炀帝继位后,朝政紊乱,“天下盗起,私铸钱行……”隋朝在紊乱的通货中归于灭亡。唐武德四年(621年),在唐朝初步稳定国内局势后,唐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的铸行,使五铢钱退出了货币流通的领域。
开元通宝钱制把货币的单位由金属重量的直接标示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其次,秦汉以来的衡量系统,以二十四铢为一两,而开无通宝钱十枚重量,恰为一两,约合三十七点三克,平均每枚钱重三点七三克,与出土开元钱的实测重量基本吻合。其“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开元通宝钱的大小轻重成为唐以后历代铸币的基本标准,由此,以十钱为一两的衡量单位逐步形成。……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00多年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朝铸行“开元通宝”钱的意义。
材料 隋代民间私铸之风仍然很盛,隋文帝虽屡次严加打击,终未能完全禁止。到隋炀帝继位后,朝政紊乱,“天下盗起,私铸钱行……”隋朝在紊乱的通货中归于灭亡。唐武德四年(621年),在唐朝初步稳定国内局势后,唐高祖李渊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的铸行,使五铢钱退出了货币流通的领域。
开元通宝钱制把货币的单位由金属重量的直接标示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通宝”、“元宝”等作为铸币标示的货币系统。其次,秦汉以来的衡量系统,以二十四铢为一两,而开无通宝钱十枚重量,恰为一两,约合三十七点三克,平均每枚钱重三点七三克,与出土开元钱的实测重量基本吻合。其“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开元通宝钱的大小轻重成为唐以后历代铸币的基本标准,由此,以十钱为一两的衡量单位逐步形成。……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00多年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铸造“开元通宝”钱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朝铸行“开元通宝”钱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世纪20年代,反战、厌战、畏战成为美国民众的普遍情绪,进步主义运动方兴未艾,和平主义运动也进入了其发展史上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各种反战文艺小说、诗歌、戏剧和电影纷纷涌现;以律师、法学家和教育家为主体的和平主义团体也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这些和平主义团体,通过宣传和平理念、出版刊物、召开和平会议等方式组织和平主义运动。他们一方面对公众进行和平教育,另一方面,支持美国参与国际社会合作,意图通过自己的各种直接行动,促使政府采纳他们的计划,建立新的国际秋序,以实现世界和平。面对民众的强烈要求,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倡导下,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在华盛顿、日内瓦和伦敦召开了三次海军裁军会议,并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运动的特征及意义。
20世纪20年代,反战、厌战、畏战成为美国民众的普遍情绪,进步主义运动方兴未艾,和平主义运动也进入了其发展史上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各种反战文艺小说、诗歌、戏剧和电影纷纷涌现;以律师、法学家和教育家为主体的和平主义团体也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这些和平主义团体,通过宣传和平理念、出版刊物、召开和平会议等方式组织和平主义运动。他们一方面对公众进行和平教育,另一方面,支持美国参与国际社会合作,意图通过自己的各种直接行动,促使政府采纳他们的计划,建立新的国际秋序,以实现世界和平。面对民众的强烈要求,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倡导下,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在华盛顿、日内瓦和伦敦召开了三次海军裁军会议,并就这一问题达成一致。
——摘编自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运动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平主义运动的特征及意义。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苏颂(1020-1101),泉州同安人。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
庆历二年,苏颂中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次年任江宁知县。熙宁六年,转毫州知州,八年,知应天府,九年,知杭州,熙宁十年又调朝廷修史。元丰元年知开封府。二年,改知瀑州,三年,知沦州,四年,召回吏部任职。元枯八年知扬州,再次出任地方官。在任地方官时,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如任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他“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欲内积水”,兴修水利,保田防灾。
嘉祐五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央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苏颂在中央任职期间,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校正编撰古籍,由此他广泛接触有关文献资料,为他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创造了条件。苏颂在中央任职的第二件大事是“李定事件”,他拒绝草诏任命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第三件事是他参与改革。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是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丰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他积极参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职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颂对宋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苏颂(1020-1101),泉州同安人。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
庆历二年,苏颂中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次年任江宁知县。熙宁六年,转毫州知州,八年,知应天府,九年,知杭州,熙宁十年又调朝廷修史。元丰元年知开封府。二年,改知瀑州,三年,知沦州,四年,召回吏部任职。元枯八年知扬州,再次出任地方官。在任地方官时,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如任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他“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欲内积水”,兴修水利,保田防灾。
嘉祐五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央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苏颂在中央任职期间,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校正编撰古籍,由此他广泛接触有关文献资料,为他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创造了条件。苏颂在中央任职的第二件大事是“李定事件”,他拒绝草诏任命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第三件事是他参与改革。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是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丰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他积极参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职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颂在仕途上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颂对宋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根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插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材料一: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根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插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1860年《食品掺假法》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公共分析师”的权力,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梢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1872年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介入食品安全,制订《食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药品稍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地方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将被追责:1906年的“芝加哥牛肉事件”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时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至此,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摘编自温小辉冯杰《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演进》
材料三: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