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在卢梭看来,“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纵然个别意志与公意在某些点上互相一致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至少这种一致若要经常而持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个别意志由于它的本性就总是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则总是倾向于平等”。“如果人民单纯是唯唯诺诺地服从,那么,人民本身就会由于这一行为而解体,就会丧失其人民的品质;只要一旦出现一个主人,就立刻不再有主权者了,并且政治体也从此就告毁灭。”
——徐琳《卢梭政治思想述评》
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建议清帝“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梁启超说:“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孙中山在他签署的一道法令中说“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得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观点,并分析卢梭与黄宗羲主张的根本不同。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卢梭学说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在卢梭看来,“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纵然个别意志与公意在某些点上互相一致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至少这种一致若要经常而持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个别意志由于它的本性就总是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则总是倾向于平等”。“如果人民单纯是唯唯诺诺地服从,那么,人民本身就会由于这一行为而解体,就会丧失其人民的品质;只要一旦出现一个主人,就立刻不再有主权者了,并且政治体也从此就告毁灭。”
——徐琳《卢梭政治思想述评》
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建议清帝“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梁启超说:“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孙中山在他签署的一道法令中说“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得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观点,并分析卢梭与黄宗羲主张的根本不同。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卢梭学说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萌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狄之俗。”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材料二:“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三: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1)指出“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措施使秦民大悦“家给人足”?
(2)材料二、三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张萌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狄之俗。”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材料二:“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三: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1)指出“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措施使秦民大悦“家给人足”?
(2)材料二、三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
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出口。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
影响。
4.
阅读下列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的说就是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即生产率低,行政效率低,军队战斗力低,与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着手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方面通过弱民来实现强国,分别是愚民,辱民,穷民
材料三: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1)材料一中"军队战斗力低",商鞅为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愚民,辱民,穷民",商鞅变法与之相关的措施分别有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有哪些积极意义?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的说就是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即生产率低,行政效率低,军队战斗力低,与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着手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方面通过弱民来实现强国,分别是愚民,辱民,穷民
材料三: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1)材料一中"军队战斗力低",商鞅为解决这个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愚民,辱民,穷民",商鞅变法与之相关的措施分别有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有哪些积极意义?
2.单选题- (共20题)
8.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 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
9.
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 |
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 |
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
10.
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
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 |
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 |
11.
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
B.实行县制 |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
13.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主要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
14.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③ |
15.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6.
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此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④使所有雅典人都能够参政
①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与政权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④使所有雅典人都能够参政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18.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对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促进了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 B.使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 |
C.小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 D.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 |
20.
梭伦的演说词:“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艾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据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 B.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
C.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 D.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
23.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
24.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