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考前仿真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1998

试卷类型:四模及以后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王朝的钞币制度退出民间流通后,白银货币化趋势强劲并影响到了明朝统治阶层,在成、弘以后出现了朝野广泛用银的现象,打破了君主垄断货币一统天下的历史局面。由于白银取之于天然矿藏且出产有限,在明朝又处于秤量阶段,在白银货币化以后,明王朝很难为所欲为地垄断控制货币,也就无法垄断和控制所有社会资源。明王朝拥有的资源更多地让位给市场,国家作用则更多地让位给社会,王朝权力的衰落不可避免,甚至导致社会失控。所以,由民间社会推动的白银货币化最终削弱了明王朝的集权统治。随着国内市场的极大扩展,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世界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中国传统社会从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变。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

材料二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初创时只是一个具有为政府融资功能的私人银行。英格兰银行发行加盖图章的纸币用于其对财政部的支付,后来,逐渐地发行了普通的银行券,即附有持票人条款的、为数量不一的存款发行的本票,以及为了给私人和政府贴现和贷款提供经费而发行的、相似的、其金额为按四舍五入去尾的纸币。在英格兰银行的特许状重续时,其发行权被更明确地界定为发行银行券的权利,英格兰银行被宣布为唯一的具有发行权的股份制银行。纸币发行权的垄断是银行竞争力的一张王牌。因为英格兰银行纸币总是在完全可兑换性的基础上发行,这也就导致公众对新体系抱有了极大信心。英格兰银行通过其在伦敦独一无二的地位、增长的声望及其与财政的特殊关系,确保了其纸币支配了伦敦市场。

——摘编自马建华《中西方早期金融发展路径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并指出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货币流通相较于明代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货币流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奏折出现于康熙年间,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形成了严格的固定制度。奏折制不是源于对明代本章制度的沿革,而是基于后金时期满洲政治的奏议传统。随着后金政权的逐步完善,以书面形式向汗(或皇帝)奏报的奏议制开始出现。后来的多尔衮和顺治不同程度地恢复或强化了奏议直达皇帝而不经过内三院(或内阁)票拟的政治传统。这一传统直接促成了奏折制的形成。这从决策程序上保证了皇帝对重大事务的独断地位,也从信息控制上防止了臣僚结党与皇权抗衡。奏折制的这种强化皇权的功能并非军机处才使之得到充分发挥的,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机处的长期存在。可见,清代专制皇权的强化不仅是承袭汉族儒家文化的结果,更不是一个军机处所能办到的,而是有其满洲政治传统的内在因素

——摘编自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奏折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奏折制度的历史作用。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正如有人所说:“一战时,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以1917年激进的革命形式——布尔什维克革命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自由’的形式为代表。诚然,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战时,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差别,‘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己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对此,美国国务卿兰辛讲道:“总统关于自决权的宣言,会在许多地区引起麻烦。”在俄国革命刚刚成功的1917年11月,列宁起草公布了《和平法令》:主张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储昭根、于英红《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公认与效应》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自决”广泛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自决”广泛传播的意义。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9年,沈钧儒已是75岁高龄。由于其渊博的学识及在我国法律界的崇高地位,国家任命他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这一重要职务。在任期间,他为建立人民的法制体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作出了卓越贡献。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起草宪法,当时已年近八旬的沈钧儒成为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他不顾高龄,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宪法起草工作中去。关于宪法草案的征求意见,在同年6月份向全国公布,沈钧儒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发表了文章《为宪法草案的公布而欢呼》。最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沈钧儒为此感到万分的激动,他说:这部宪法,是人民的宪法、民主的宪法、社会主义的宪法。而沈钧儒对于这部宪法的出台,可谓功不可没。

——摘编自朱菲菲《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钧儒能出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沈钧儒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上的贡献。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晚清时期中国译书及刊物出版情况简表。

——摘编自熊月之《译书与西学东渐》等

从表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取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9题)

6.
古代罗马法根据人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分为自权人和他权人。自权人是不受家父权、夫权、买主权支配的人,而受家父权、夫权、买主权支配的人就称“他权人”。这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A.调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对私法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C.厘清了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D.带有非常明显的等级烙印
7.
1938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实施战略转移,逐步转入敌后,不断打击、消灭日军,建立了晋察冀、晋绥等大批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A.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扩大了全民族抗战局面
C.加速了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D.促进了抗战重心的转移
8.
二战结束后,美国支持伊朗、土耳其对抗苏联,迫使苏联从伊朗撤军、放弃对土耳其的领土等要求;驻苏代办提出“遏制”理论;杜鲁门陪同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确定对苏遏制战略;出台“杜鲁门主义”等。美国这些做法
A.成为德国分裂根源
B.使联合国逐渐失去存在价值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为两极格局形成埋下了伏笔
9.
由唐入宋,人们的婚姻标准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注重门阀出身到重视科举及第;财富逐渐成为了婚姻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政治经济发展引发民众价值观转变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C.生产关系剧变促进生活方式多元化
D.商品经济冲击了自然经济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规模的扩大、机器的广泛使用,民族企业在会计、采购销售、工人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西方工厂制度受到了民族企业广泛的关注。这说明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B.实业救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制度创新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D.企业生产环境日益受到重视
11.
1978年以来,中国民间各种传统节日重新活跃起来。春节期间,北京有厂甸的民俗文化庙会、广州有迎春花市。与此同时,不少西方节日也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圣诞节、情人节已成为中国社会约定俗成的新节日。这可以用来说明现代中国
A.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手段
B.社会娱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改革开放助推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D.西方和传统元素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12.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平等的精神和极端平等的精神的距离,就像天和地一样”“民主原则的败坏,不仅发生在人们丧失平等精神的时候,而且发生在产生极端平等精神,每个人都要同他们选举的领导人平等的时候”。由此可见,孟德斯鸠
A.否定了人人平等的精神
B.提倡代议制民主
C.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平衡
D.赞同人民主权论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中国还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实际科学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已经从自身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心态出发,直接获得了关于科学的社会价值包括人生价值的概念意义,但对于科学本身的内容和价值较少有理解。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对科学的认识
A.凸显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
B.激发了中国人的科学探索精神
C.践行了民主共和的政治追求
D.调和了新学与旧学之间的矛盾
14.
下表为1500—1960年不同交通工具运输速度的变化。据此推知
A.科技逐步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B.科技发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C.科技革命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
D.科学技术与生产逐渐实现了结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