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西方文化的变迁
自希腊以至二十世纪,西方的文化曾过了三个大变迁。最初之时,为希腊及罗马的文化时代,其中希腊文化的精神,为和谐与审美的态度。罗马文化的精神,则是侧重在实行方面的秩序和组织。这两派的文化虽不同,但他们的以入世眼光来观察及处置人生,却是一样的
(1)为什么说“希腊的文化精神”是“和谐与审美的”?
(2)“罗马文化的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希腊罗马文化的时代”是怎样结束的?
自希腊以至二十世纪,西方的文化曾过了三个大变迁。最初之时,为希腊及罗马的文化时代,其中希腊文化的精神,为和谐与审美的态度。罗马文化的精神,则是侧重在实行方面的秩序和组织。这两派的文化虽不同,但他们的以入世眼光来观察及处置人生,却是一样的
——引自陈衡哲《西洋史》
问题(1)为什么说“希腊的文化精神”是“和谐与审美的”?
(2)“罗马文化的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希腊罗马文化的时代”是怎样结束的?
3.
家族的变迁
老罗伯特·皮尔(1750—1830年)原本是一个自耕农,业余从事家庭手工织布。他发明白布印染工序后放弃农业,举家迁往他处专门从事印染业。在几个儿子的协助下,皮尔生意兴隆,1801年被加封为从男爵,跻身英国上流社会。小罗伯特·皮尔(1788-1850年)是老罗伯特·皮尔长子,1809年,其父为他买下了爱尔兰蒂珀雷里郡一座城市里的议员席位,21岁成为英国下院议员。1832年,小罗伯特·皮尔创立保守党,并成为保守党领袖,在1834年和1841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
(1)从材料看,罗伯特·皮尔家族在百年间发生了怎样变化?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皮尔家族发家的背景与条件。
老罗伯特·皮尔(1750—1830年)原本是一个自耕农,业余从事家庭手工织布。他发明白布印染工序后放弃农业,举家迁往他处专门从事印染业。在几个儿子的协助下,皮尔生意兴隆,1801年被加封为从男爵,跻身英国上流社会。小罗伯特·皮尔(1788-1850年)是老罗伯特·皮尔长子,1809年,其父为他买下了爱尔兰蒂珀雷里郡一座城市里的议员席位,21岁成为英国下院议员。1832年,小罗伯特·皮尔创立保守党,并成为保守党领袖,在1834年和1841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起》
问题(1)从材料看,罗伯特·皮尔家族在百年间发生了怎样变化?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皮尔家族发家的背景与条件。
4.
中国史上的天下观
材料一:像今天我们常说的“国家”“社会”等等,原非传统观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后新输入的观念。旧用“国家”两字,并不代表今天这涵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自从感受国际侵略,又得新观念之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
(1)梁漱溟所言的今天之“国家”“社会”基本内涵是什么?
(2)依据材料,请概述晚清国人的“国家”与“世界”观念。
(3)基于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晚清时期的“国家观念”?
材料一:像今天我们常说的“国家”“社会”等等,原非传统观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后新输入的观念。旧用“国家”两字,并不代表今天这涵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自从感受国际侵略,又得新观念之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梁漱溟提到“国家”、“社会”是中国原来没有的观念。这一回忆颇能说明清季的实况。就以“国家”的观念来说,近代学者曾引述了一个故事说的是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满清官僚和一位英国贸易代表在广东的对话。当英国贸易代表提到中国是一个“国家”时,满清官员显然不知所云。即使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廷的一些官僚依然不相信西方国家的数目可能超过二三个。到了1872年,里雅各在《左传》英译本的前言中仍然提到,中国人不能明白他们只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中的一个。一直到陈独秀幼年时他仍然不能清楚意识到中国只是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中的一个。——王汎森《引论: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问题(1)梁漱溟所言的今天之“国家”“社会”基本内涵是什么?
(2)依据材料,请概述晚清国人的“国家”与“世界”观念。
(3)基于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晚清时期的“国家观念”?
5.
自负的文明
中国民族的同一性不但远超过其他许多国家——94%的人口为汉族——并且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其间或分裂中断),至少可能已有两千年历史之久。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中国的古典文明、艺术和文字,以及社会价值系统,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于是中国人的优越感,更获得进一步的肯定,这种心态使得它在面对西方帝国的扩张时,一时措手不及。
(1)依据材料,概括铸就“中国民族同一性”的主要因素。
(2)从历史看,文中“其他国家”主要指哪些国家?从哪些方面“模仿”中国?
(3)作者是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明的?说明理由。
中国民族的同一性不但远超过其他许多国家——94%的人口为汉族——并且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其间或分裂中断),至少可能已有两千年历史之久。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中国的古典文明、艺术和文字,以及社会价值系统,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于是中国人的优越感,更获得进一步的肯定,这种心态使得它在面对西方帝国的扩张时,一时措手不及。
——摘自(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99年
问题(1)依据材料,概括铸就“中国民族同一性”的主要因素。
(2)从历史看,文中“其他国家”主要指哪些国家?从哪些方面“模仿”中国?
(3)作者是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明的?说明理由。
2.单选题- (共25题)
6.
“我们的政治体制最完美,政府由国王、贵族、平民三者组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人平等,以确保社会秩序,人民享有自由。”文中所说的“政治体制”出现在
A.前3世纪的罗马 |
B.8世纪的法兰克 |
C.17世纪的法国 |
D.18世纪的英国 |
8.
英国驻华公使文翰于1853年4月抵达“天京”,与东王杨秀清互通书信;江苏巡抚得讯后也特别行文照会英、美两国领事。以下是当时三方往来的书信,与其对应的人物是
①希念两国通商和好已久,今商民被扰,贸易不通,希速发火轮来江剿击
②尔远人愿为藩属,天下欢乐。既忠心归顺,是以降旨尔头人及众兄弟,可随意来天京
③来书言语无状不能理会,中国既准吾通商,则无论何人,有损我商务,我国惟以兵戈从事
①希念两国通商和好已久,今商民被扰,贸易不通,希速发火轮来江剿击
②尔远人愿为藩属,天下欢乐。既忠心归顺,是以降旨尔头人及众兄弟,可随意来天京
③来书言语无状不能理会,中国既准吾通商,则无论何人,有损我商务,我国惟以兵戈从事
A.巡抚-公使-东王 |
B.公使-东王-巡抚 |
C.东王-巡抚-公使 |
D.巡抚-东王-公使 |
19.
有学者认为在德国崛起之后,美国工业称雄之前,清王朝曾有短暂的转型机遇。这段时间大体是指
A.马戛尔尼来华至鸦片战争前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 |
C.甲午战争后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 |
D.辛丑条约签订后至辛亥革命爆发前 |
20.
在1450年之后的300年间,西方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欧洲社会内部的变革是在诸多内在冲突中展开的。在这些冲突中,居于深层地位的因素是
A.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
B.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C.君主权力的扩大 |
D.工业革命的兴起 |
21.
据史载:“明太祖时期有17个国家遣使135次前来中国;明成祖时期共有60多个国家遣使245次来中国。”对此现象解释较为正确的是
A.诸国朝拜天子,讨得赏赐 |
B.诸国被迫来朝,效忠大明 |
C.诸国仰慕天朝,获取更多利益 |
D.诸国依附天朝,获得政治庇护 |
22.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北京 |
B.上海 |
C.广州 |
D.长安 |
23.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皇帝言“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对此解读恰当的是,康有为
A.认可西服的款式与源流 |
B.认为西服符合中学传统 |
C.阐述中学较西学有优势 |
D.附会古制减少改革阻力 |
25.
晚清学者辜鸿铭说:“自严复译出《天演论》,国人只知物竞天择,而不知有公理,于是兵连祸结。自从林纾译出《茶花女遗事》,莘莘学子就只知男欢女悦,而不知有礼义,于是人欲横流。以学说败坏天下的不是严、林又是谁?”由此看出,言者()
A.反对洋务运动举措 | B.质疑西学东渐影响 |
C.否定变法维新思想 | D.批评西方文明成果 |
29.
从世界视角看,有人把20世纪某段几乎连续的30年战乱与动荡,称作“大灾难时期”。这三十年应是
A.1900-1930 |
B.1914-1945 |
C.1919-1949 |
D.1929-1959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