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德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0487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6/6/1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严复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泰西不立史馆,盖报馆即其史馆也。凡遇开议院时,君主临焉,王公大臣暨各议
员临焉,无论事之大小,各伸其说,以剖判是非,报馆即书之以传诸一国,布诸五洲。记有之,史载笔,士载言,其遗意欤!故语无忌讳,言多实录,视中国之史书为尤足信。况其推广新闻纸之多,虽至酒楼茶肆,往往而有。是史馆为一国公有之权,史学乃四民与知之业……盖今日之报章,即异日之史料,政治家、格致家、律法家,胥权衡如此,一举而三善备焉。故西国之有君史又有民史者,诚重之也,诚慎之也。
——唐才常(1867年-1900年)《史学略论》
(1)材料体现了唐才常怎样的史学思想?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才常史学思想的主要影响。
3.
(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曹操于建安九年(204年),颁布《收田租令》,其中规定“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材料二:(西晋太康元年)又制户调之式: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之户,岁输(交纳)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为户者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宾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征收田赋)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一《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晋赋税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
4.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丹麦
物理学家玻尔和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考虑
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
科学家推动,1939年由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1941年美国开始实施
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1945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提出“引导和鼓励把原子能及未来的一切科学知识用于和平的和合乎人道精神的目的”。但杜鲁门又明确提出,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是充当世界领袖的基本条件,因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军事实力。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曾试探斯大林:“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炸弹。”斯大林表面上反应平淡,但之后马上指示加紧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而在1948,美国储存的原子弹已经由13枚增加到50枚,极大地保持着对苏优势。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施曼哈顿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子弹研制成功带来的历史影响。
5.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利玛窦(1552~1610),出生于意大利玛切拉塔市,在罗马学习法律,并加入耶稣会。万历十年(1582年)来到广东肇庆传教。1583年,建立第一座天主教堂。他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他在广东端州、韶关先后滞留15年,埋首钻研儒家经典,乃至过目不忘,令士大夫们大为惊讶,称他为“西儒利氏”。在士大夫怂恿下,利玛窦从广东经江西到南京,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01年l月24日)到达北京,通过太监把《圣经》、圣像、十字架、自鸣钟(时钟)、《坤舆万国全图》送给明神宗……其教徒队伍迅速扩大,1603年500人,1608年2000人,其中包括了当时有名的开明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药、瞿太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传教的历史贡献。

2.单选题(共7题)

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政体体现了分权的思想
C.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7.
清政府于1909年和1910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这反映了
A.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
B.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
C.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
D.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
8.
国民党参谋本部1937年3月定稿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曾明文规定:“作战时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反映了国民党当时
A.集中力量围剿中共红军势力
B.单纯依赖政府正规军作战
C.应对全面抗战作出战略调整
D.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
9.
宋代欧阳修诗句“南方精饮食,菌笋鄙羔羊。饭以玉粒粳,调之甘露浆。一馔费千金,百品罗成行”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口腹之欲、享乐意识的追求。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丧失了社会影响力B.商品经济影响人们意识
C.政府鼓励人们扩大消费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0.
(题文)以下为1893-1930年出口原料按经济类别分类比重(百分比),从表中可以看出()
A.传统工矿业不断萎缩
B.近代工矿业基础薄弱
C.中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
D.世界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原料出口
11.
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据此判断当时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
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
C.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
D.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
12.
古希腊喜剧多取材现实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悲剧虽然大多取材于神话和英雄传说,但是剧情、对白、唱词往往借古喻今,激发公民对城邦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说明当时()
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戏剧题材丰富多样
C.民主政治推动文化发展
D.戏剧创作注重教化功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