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长城一线设边镇并驻军80万,每年需从内陆各省协饷和调运物资。洪武三年(1370),朝廷准许秦晋等边关省份的民商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经营食盐的许可证——盐引,再到食盐产地运销盐斤,晋商借此兴起。弘治五年(1492),政府允许输银买引,徽商也走上大规模食盐贩运的道路。万历四十五年(1617)两淮推行“纲运法”,由官府指定资本雄厚的商人为纲运商人,由其包揽承运官盐引所上纳的税银,纲商包运的若干盐引即称为“纲”,或称为“窝本”。许多徽州商人为能筹够“窝本”所需交纳的巨资,便以姓氏或宗族结为纲,用族法宗规来凝聚和节制纲法,合股共财,以集体的力量夺取招标,实现共赢。以纲运法承运纲盐的纲商在清代前期的福建盐区被直接称为“商帮”。
——摘编自周膺《当代地域商人群体与古代商帮的差异》
材料二 1847年,广州的英国商人成立第一个洋商会——广州英商会。到1904年之前,外商已在中国的广州、上海、香港、天津设立了6个商会。1904年清政府商部还制订《商会简明章程》,发布劝办商会谕贴,鼓励各地兴办商会。到1912年,商会总数增加到794个。商会不仅仅是行业内部自治的机构,还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出建议和组织参加政治改革运动。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上海总商会联络、组织各地商会先后三次参与国会请愿运动。另外,其活动还伸展到教育、地方自治、仲裁、社会公益等十分广阔领域,为中国城市近代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陈玲《浅析近代中国商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帮的特点及商帮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晚清商会的作用。如何理解从传统商帮到近代商会这一变化?
材料一 明初在长城一线设边镇并驻军80万,每年需从内陆各省协饷和调运物资。洪武三年(1370),朝廷准许秦晋等边关省份的民商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经营食盐的许可证——盐引,再到食盐产地运销盐斤,晋商借此兴起。弘治五年(1492),政府允许输银买引,徽商也走上大规模食盐贩运的道路。万历四十五年(1617)两淮推行“纲运法”,由官府指定资本雄厚的商人为纲运商人,由其包揽承运官盐引所上纳的税银,纲商包运的若干盐引即称为“纲”,或称为“窝本”。许多徽州商人为能筹够“窝本”所需交纳的巨资,便以姓氏或宗族结为纲,用族法宗规来凝聚和节制纲法,合股共财,以集体的力量夺取招标,实现共赢。以纲运法承运纲盐的纲商在清代前期的福建盐区被直接称为“商帮”。
——摘编自周膺《当代地域商人群体与古代商帮的差异》
材料二 1847年,广州的英国商人成立第一个洋商会——广州英商会。到1904年之前,外商已在中国的广州、上海、香港、天津设立了6个商会。1904年清政府商部还制订《商会简明章程》,发布劝办商会谕贴,鼓励各地兴办商会。到1912年,商会总数增加到794个。商会不仅仅是行业内部自治的机构,还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出建议和组织参加政治改革运动。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上海总商会联络、组织各地商会先后三次参与国会请愿运动。另外,其活动还伸展到教育、地方自治、仲裁、社会公益等十分广阔领域,为中国城市近代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陈玲《浅析近代中国商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帮的特点及商帮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晚清商会的作用。如何理解从传统商帮到近代商会这一变化?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成员,国民政府开始将战后建设人才的培养提上议程。在技术发展领域,国民政府考虑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他们选派了朱光亚、***周恩来,甚至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写信。这些努力终于促成美国政府在日内瓦谈判中逐步解除了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朱光亚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朱光亚等知识分子回归新中国的因素并概括其贡献。
材料: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中的重要成员,国民政府开始将战后建设人才的培养提上议程。在技术发展领域,国民政府考虑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制造原子弹,他们选派了朱光亚、***周恩来,甚至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写信。这些努力终于促成美国政府在日内瓦谈判中逐步解除了对中国留学生回国的禁令。朱光亚是新中国核事业特别是“两弹”事业的元勋和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是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战线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摘编自王德禄《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的归程及命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光亚等知识分子赴美留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朱光亚等知识分子回归新中国的因素并概括其贡献。
3.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形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文官制度在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面临重新塑造的严峻课题,促使改革的动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其自身发展存在的特殊因素。1871年文官人数仅有53874人,1965年文官人数高达698000人,规模庞大的文官体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1964年威尔逊出任英国首相,任命以富尔顿为首的十二人委员会,对文官制度进行研究,并制定改革计划。1968年,委员会提出一项报告,通称“富尔顿报告”。报告认为在现代化社会中,各个行政部门的工作都已成为专门职业,因此,文官队伍中需要大量专业化人员。今后录用文官要注意考查其专业知识,而不仅只考试古典文化和历史。报告建议取消专业人员服从行政人员的组织体制,打破各级各类的界限,使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统意为一个整体,各个职位都向具备最佳资格的人开放,他们或是专家式的行政人员,或是具有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开放结构不仅适用于高级文官,也适用于中下级文官。此外,它还要求扩大录用范围,从社会上招收人才。为更新文官素质,富尔顿委员会建议设立文官学院,为名级行政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为科技人员进行管理知识培训。将原来的文官委员会和财政部的工资管理部门合并,成立文官事务部,负责文官的人事管理,推动改革的进行。
——摘偏自李治国等《富尔顿文官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富尔顿文官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富尔顿文官改革的措施。
材料形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文官制度在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面临重新塑造的严峻课题,促使改革的动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其自身发展存在的特殊因素。1871年文官人数仅有53874人,1965年文官人数高达698000人,规模庞大的文官体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1964年威尔逊出任英国首相,任命以富尔顿为首的十二人委员会,对文官制度进行研究,并制定改革计划。1968年,委员会提出一项报告,通称“富尔顿报告”。报告认为在现代化社会中,各个行政部门的工作都已成为专门职业,因此,文官队伍中需要大量专业化人员。今后录用文官要注意考查其专业知识,而不仅只考试古典文化和历史。报告建议取消专业人员服从行政人员的组织体制,打破各级各类的界限,使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统意为一个整体,各个职位都向具备最佳资格的人开放,他们或是专家式的行政人员,或是具有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开放结构不仅适用于高级文官,也适用于中下级文官。此外,它还要求扩大录用范围,从社会上招收人才。为更新文官素质,富尔顿委员会建议设立文官学院,为名级行政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为科技人员进行管理知识培训。将原来的文官委员会和财政部的工资管理部门合并,成立文官事务部,负责文官的人事管理,推动改革的进行。
——摘偏自李治国等《富尔顿文官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富尔顿文官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富尔顿文官改革的措施。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洋地区的非共产党国家正在实施的政治经济方略是非常有希望的。我们将帮助他们实施。我们将信守条约的承诺。就我们在亚洲的地位而言,我们要极力避免亚洲国家过分依赖我们,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关岛谈话
材料二2009年7月2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参加东盟外长扩大会议谈到美国“重返亚洲”时说:“美国回到东南亚了。奥巴马总统和我都相信,本地区对全球的进步、和平和繁荣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就我们所面对的广泛挑战——从地区和全球安全到经济危机到人权和气候变化——与东盟伙伴全面接触。”
(1)关岛谈话是美国战后亚洲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据材料一指出尼克松总统关岛谈话的核心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总统关岛谈话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的亚洲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材料一太平洋地区的非共产党国家正在实施的政治经济方略是非常有希望的。我们将帮助他们实施。我们将信守条约的承诺。就我们在亚洲的地位而言,我们要极力避免亚洲国家过分依赖我们,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关岛谈话
材料二2009年7月2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参加东盟外长扩大会议谈到美国“重返亚洲”时说:“美国回到东南亚了。奥巴马总统和我都相信,本地区对全球的进步、和平和繁荣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就我们所面对的广泛挑战——从地区和全球安全到经济危机到人权和气候变化——与东盟伙伴全面接触。”
(1)关岛谈话是美国战后亚洲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据材料一指出尼克松总统关岛谈话的核心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总统关岛谈话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的亚洲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
2.单选题- (共2题)
5.
罗马帝国时期,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这表明罗马法
A.维护罗马民主政治 |
B.重在协调公民和臣民间的关系 |
C.意在实现人人平等 |
D.注重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调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