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转变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三次外交高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什么?指出邓小平作此判断的依据。
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转变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三次外交高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什么?指出邓小平作此判断的依据。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清朝改土归流前)一些土司争袭、争地,互相攻击,民无宁日;一些土司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不服从朝廷节制;少数桀骜土司,集聚大量土兵,甚至举兵叛乱,土司对土民有生杀予夺之权,残酷压迫人民,百姓苦不可言。
材料二雍正四年(1726年),清王朝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清廷委任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负责改土归流事宜,鄂尔泰采取招抚和镇压两手,用了五、六年时间,至雍正九年(1731年)基本上完成了三省的改土归流。……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奴隶主和农奴主。清王朝的改土归流,是改奴隶主和农奴主专政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改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改土归流的影响。
材料一(清朝改土归流前)一些土司争袭、争地,互相攻击,民无宁日;一些土司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不服从朝廷节制;少数桀骜土司,集聚大量土兵,甚至举兵叛乱,土司对土民有生杀予夺之权,残酷压迫人民,百姓苦不可言。
材料二雍正四年(1726年),清王朝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清廷委任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负责改土归流事宜,鄂尔泰采取招抚和镇压两手,用了五、六年时间,至雍正九年(1731年)基本上完成了三省的改土归流。……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奴隶主和农奴主。清王朝的改土归流,是改奴隶主和农奴主专政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改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改土归流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0题)
3.
在古代雅典,“一个人同时隶属于多个组织……各个组织对其成员加以不同的甚或相互矛盾的义务。一个人无法满足所有这些要求,不能兼顾各方的利益,所以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权衡孰先孰后,并在各种冲突间保持平衡。这种权衡抉择,正是雅典人自由的本质。”这反映出古代雅典公民的自由
A.是集体中的自由 | B.取决于个人的喜好 |
C.体现了公民平等 | D.受社会风俗的制约 |
4.
西塞罗说:“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表明
A.公平、正义、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 |
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
C.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
D.罗马法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缓和了矛盾 |
5.
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
B.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
C.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
6.
戚其章在《中国近代史新讲》中指出:“鸦片战争打破了淸朝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此处的“解体”主要是指中国
A.民族主权遭到侵犯 | B.封建自然经济渐衰 |
C.政治顶层日渐西化 | D.社会制度完成转型 |
7.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表明
A.地方势力增强威胁中央统治 | B.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 |
C.地方争斗不断导致社会动荡 | 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
8.
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番言论发表的时间是
A.鸦片战争爆发后《南京条约》签订前 | B.《南京条约》签订后 |
C.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马关条约》签订前 | D.《马关条约》签订后 |
9.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和武汉出现了一批以漫画作为武器进行抗日的艺术家,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勾画了侵华日寇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决心。下面是发表于1937年底的两幅救亡漫画,其主要用意在于( )


A.反映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
B.暗示中国在正面战场已经取得局部胜利 |
C.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
D.表达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失望和警告 |
10.
抗战爆发后,象征着民族国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被引入根据地。1946年元旦,延安各界欢庆新年,全城屋顶飘扬着国旗。之后的“二七”纪念日、元宵节,不论是中共控制牢靠的巩固区还是新解放的地区,悬挂国旗俨然是根据地节日庆祝必不可少的元素。这说明
A.抗战结束后,共产党仍服从国民党统治 |
B.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努力维护国共合作 |
C.共产党希望和国民党建立一个联合政府 |
D.共产党被国民党的假和平的假象所迷惑 |
11.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风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男女实现了平等 |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
C.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