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政治自由,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日:吾人困于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首次普选的意义。
材料一 《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政治自由,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日:吾人困于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选举的那一天,选民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选举站。天津市四区郭庄子女青年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钟头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民众对于选举的态度及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首次普选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后,全国普遍种植棉花,棉花已取代麻、苎成为主要衣着原料。明太祖朱元璋鼓励农民植棉:“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裁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不种麻、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特别是对江南地区,令每户种桑、棉、枣二百株,苏松地区气候、土壤和技术条件得天独厚,并随着农产品商业化的发展,植棉区不断扩大。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相似影响。
材料一 明清以后,全国普遍种植棉花,棉花已取代麻、苎成为主要衣着原料。明太祖朱元璋鼓励农民植棉:“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裁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不种麻、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特别是对江南地区,令每户种桑、棉、枣二百株,苏松地区气候、土壤和技术条件得天独厚,并随着农产品商业化的发展,植棉区不断扩大。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 据统计,1750—1760年英国人均原棉消耗量200克,比1698—1710年增加了两倍以上;法国1750年仅为50克,1790—1802年消耗量也增至100克……1785—1850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4000万码增到20亿码,提高了大约350倍。1800年,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全英国出口总值的25%;1828年棉织品出口额达l900磅,高达英国出口总值的一半。自此以后,英国在与印度的竞争中逐渐将其驱逐出去,自身垄断了整个棉织品的世界市场。——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1)根据材料一,简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棉纺织业发展的相似影响。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宣帝亲政之初,于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十月下诏说:“池籞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就是说,将苑囿和公田分给贫民与流民耕种,贷给种子与食物,还不要百姓出算赋和给徭役。……他要求官吏奉法,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下诏说:“吏务平法。或擅兴徭役,饰厨传,称过使客,越职逾法,以取名誉,譬犹践薄冰以待白日,岂不殆哉!”……故史称宣帝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吏称其职,民安其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宣帝上述举措的意义。
材料 (汉)宣帝亲政之初,于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十月下诏说:“池籞未御幸者,假与贫民。……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就是说,将苑囿和公田分给贫民与流民耕种,贷给种子与食物,还不要百姓出算赋和给徭役。……他要求官吏奉法,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下诏说:“吏务平法。或擅兴徭役,饰厨传,称过使客,越职逾法,以取名誉,譬犹践薄冰以待白日,岂不殆哉!”……故史称宣帝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吏称其职,民安其业”。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采取的主要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宣帝上述举措的意义。
4.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在美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人民普遍的反应是“我们要和平”。有些报刊指出: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我们的先辈从欧洲移居此地的先见之明充满自心底的感激。在人民看来,这只是一场“欧洲人的战争”,美国没有理由卷进去。美国191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已经使生活水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现在政府应当迅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而不应将美国和人民拖入战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初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的作用。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在美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人民普遍的反应是“我们要和平”。有些报刊指出: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我们的先辈从欧洲移居此地的先见之明充满自心底的感激。在人民看来,这只是一场“欧洲人的战争”,美国没有理由卷进去。美国1913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已经使生活水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现在政府应当迅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而不应将美国和人民拖入战争。
——摘编自李娟《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奉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初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初期美国奉行“中立”政策的作用。
5.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1年9月20日,冯玉祥得知九一八事变消息,于23日发表通电,指责蒋政府“压制民众、诚心媚外”,要蒋介石“认罪”和“停职”。10月21日又发表著名的马电,提出了抗日救亡的13项主张,其中有“充实国防”“恢复民众运动”、保障人民的自由、惩罚贪污等。冯玉祥又和广东方面南北呼应,促蒋下野。……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成民众抗日同盟军……达10万之众。同盟军成立后,全国各地纷纷致函电支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冯玉祥的活动。
材料 1931年9月20日,冯玉祥得知九一八事变消息,于23日发表通电,指责蒋政府“压制民众、诚心媚外”,要蒋介石“认罪”和“停职”。10月21日又发表著名的马电,提出了抗日救亡的13项主张,其中有“充实国防”“恢复民众运动”、保障人民的自由、惩罚贪污等。冯玉祥又和广东方面南北呼应,促蒋下野。……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成民众抗日同盟军……达10万之众。同盟军成立后,全国各地纷纷致函电支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冯玉祥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冯玉祥的活动。
2.论述题- (共1题)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写于175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老实人”甘迪德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材料 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写于175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老实人”甘迪德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单选题- (共21题)
7.
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中逐渐产生了一种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市民相互间的民事关系的新法律。据此可知,“新法律”
A.实现了市民与非市民间的平等 |
B.废除了罗马市民的政治特权 |
C.是非罗马市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
D.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
8.
美国政治家托马斯·帕特森在评论三权分立体制时说:“这些分立的机构以精心创造的牵制与平衡的方式相互钳制,任何一个机构如得不到另外一些机构的支持和认可,就不能有效地行动。”此观点意在说明“三权分立体制”
A.有效地维护了美国民主政治 |
B.不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
C.开创了政治民主运作新理念 |
D.最大限度地防范了个人专权 |
9.
1941年初,日本《对华长期作战计划》中写道:“在作战方面为使华北方面出现划时期的治安新面貌,准备从华中方面调来第十七师团及第三十三师团主力。”这说明
A.日本侵华兵力已大幅减少 |
B.中国抗战开始转入了反攻 |
C.国民政府的抗战压力加重 |
D.敌后抗战配合了正面战场 |
10.
(巴黎)公社委员会的公职人员都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议员又是行政人员;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法律的执行者。这说明巴黎公社
A.完全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形式 |
B.具有政府权力的高度集中性 |
C.致力于国家政权机构的精简化 |
D.注重政权管理者的自我监督 |
1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
B.具有“人大”的政治作用 |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
12.
1921年,正在苏俄考察的瞿秋白在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唯一的食品……现在丰富得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计划经济尚未建立 |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
C.国民经济日趋困难 |
D.国家工业化的实现 |
13.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制定出了一项“救济、减少和预防未来失业”的政策,作为解决未来失业者问题的一项长久的措施。这一“措施”是
A.建立联邦储备银行 |
B.实行以工代赈政策 |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D.禁止企业裁减员工 |
14.
自宣布脱离“欧盟”以来,英国的“脱欧”进程一再受挫,由“脱欧”变成了“拖欧”。此现象客观上反映出
A.欧盟极力维护一体化进程 |
B.“脱欧”背离了英国利益 |
C.英国与欧盟矛盾得到缓和 |
D.全球化密切了彼此的联系 |
15.
下图是19世纪20年代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后,机器出口量总值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A.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加速 |
B.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正式确立 |
C.英国开始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
D.英国对外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
16.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大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成语或俗语,如“挂牛头卖马肉”“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A.各国对市场缺乏管理 |
B.私营工商业已经兴起 |
C.抑商政策走向了失败 |
D.官营工商业失去主导 |
17.
据广东《旧西宁县志》记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洋纱输入内地,纱细而匀,价廉美”,“有家机织布以度活者”,“咸相率相购买洋纱为趋时”,以操持旧业。这说明
A.家庭纺织业破产日益加剧 |
B.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 |
C.西宁县自然经济最先瓦解 |
D.传统织布业仍有生存空间 |
18.
下表为唐代诗歌中有关社会经济的记述。据此可以推知
记述 | 出处 |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 (唐)杜荀鹤《送友游昊越》 |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 (唐)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 |
“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商船)。” | (唐)杜甫《舟中》 |
A.农业生产走向商品化 |
B.民间草市出现了繁荣 |
C.农业生产日趋专业化 |
D.重农政策得到了落实 |
19.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出现了国有企业“推销员满天飞”的现象,同行业间开始出现了激烈的竞争。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 |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
D.国家调控政策日益失效 |
20.
文学作品的插图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时代特征。下图为1918年出版的某小说中描绘晚清社会生活的插图。据此可推知当时


A.传统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
B.国民社会平等基本实现 |
C.西方文明开始影响中国 |
D.服饰穿着理念日益开放 |
21.
16世纪,欧洲输入东方香料的总量较以前迅猛增长了30多倍,亚洲的胡椒和丁香的购入和卖出差价在英国高达10至29倍。这主要是由于
A.新航路开辟扩大了贸易 |
B.亚洲商品在欧洲出现短缺 |
C.欧洲民众开始偏爱香料 |
D.荷兰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 |
22.
15世纪初,在意大利基于新一轮经济繁荣所体现出的“市民美德”,使人们的世界观日益脱离“天国的幻想”,而转入链接社会现实。据此可知,当时的“市民美德”
A.提高了市民阶层道德修养 |
B.体现了反神学的唯物思想 |
C.具有批判现实的浪漫精神 |
D.具有追求世俗生活的趋向 |
23.
明清时期,无论是剧本、小说还是医药、科技著作都盛行插图,出现了大量的诸如绣像小说之类的图文结合书籍。这一现象
A.说明印刷技术开始成熟 |
B.反映了世俗文化的兴盛 |
C.加速了市民文学的兴起 |
D.体现了文化政策的宽松 |
24.
达尔文否定了“物种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创造的,最初创造了多少物种,现存就是多少,不会改变”的观点,成为了生物学中的“牛顿”。这是因为达尔文
A.继承了牛顿的科学思想 |
B.创立了生物学新体系 |
C.提出了生物进化新学说 |
D.发现了物种变异现象 |
25.
有学者说,经过康有为等人的努力,孔夫子从一个死气沉沉的“老学究式的古代文化保存者”,变成为了一个“含有新鲜的生命”的“热情的救世者”。这主要是由于康有为
A.开创了孔子儒学新体系 |
B.摒弃了儒学传统价值观 |
C.将孔子塑造成了革新者 |
D.提升了儒学的宗教地位 |
26.
1956年5月,陆定一在中国科学院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发言说:“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据此可知,这次“发言”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
B.开始明确科技文艺发展方向 |
C.清除了文艺上“左”倾思想 |
D.反映了科技文艺的空前繁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