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明代赋役改革自宣德年间开始,发展到万历初年“一条鞭法”向全国铺开,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明代赋役改革以来自民间的白银货币化作为前导,具有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所以通过地方一系列赋役改革,最终导致“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役白银化,顺理成章地确立了税收和徭役的货币化。这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重要进程。在16世纪初,中国与世界接轨,体现在市场的连接,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加速进行。明代赋役改革“一概征银”,这是中国税收制度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中国徭役制度由力役向货币替代转变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交革直接推动了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农民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获得独立的自由雇工的身份。这一重大变革,无疑就是英国历史法学家亨利·梅因所谓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也无疑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人的依附关系向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变,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成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改革推动了农业产品必须投放市场,从而促进了农业商品性生产,农民生活日益与市场相联系,使从事工商业更为有利,从而为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摘编自万明《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赋役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赋役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明代赋役改革自宣德年间开始,发展到万历初年“一条鞭法”向全国铺开,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明代赋役改革以来自民间的白银货币化作为前导,具有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所以通过地方一系列赋役改革,最终导致“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役白银化,顺理成章地确立了税收和徭役的货币化。这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重要进程。在16世纪初,中国与世界接轨,体现在市场的连接,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加速进行。明代赋役改革“一概征银”,这是中国税收制度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中国徭役制度由力役向货币替代转变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交革直接推动了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农民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获得独立的自由雇工的身份。这一重大变革,无疑就是英国历史法学家亨利·梅因所谓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也无疑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人的依附关系向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变,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成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改革推动了农业产品必须投放市场,从而促进了农业商品性生产,农民生活日益与市场相联系,使从事工商业更为有利,从而为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摘编自万明《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赋役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赋役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君上大权
一、大清立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欲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
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附臣民权利义务
附臣民权利义务
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
六、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一、大清帝国之皇统,万世不易。
二、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三、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
……
五、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之。
……
八、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官。
……
十三、官制官规,定自宪法。
十五、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国会议决。
十六、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1911年11月3日《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梁启超认为《钦定宪法大纲》是“吐饰耳目,敷衍门面”,也有学者认为《钦定宪法大纲》开启了中国立宪政治的先河,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及内容层面对上述任一观点进行论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那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种变卦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材料一君上大权
一、大清立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欲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
十三、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附臣民权利义务
附臣民权利义务
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
六、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一、大清帝国之皇统,万世不易。
二、皇帝神圣,不可侵犯。
三、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
……
五、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之。
……
八、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推举,皇帝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官。
……
十三、官制官规,定自宪法。
十五、皇室经费之制定及增减,概依国会议决。
十六、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1911年11月3日《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梁启超认为《钦定宪法大纲》是“吐饰耳目,敷衍门面”,也有学者认为《钦定宪法大纲》开启了中国立宪政治的先河,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及内容层面对上述任一观点进行论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那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种变卦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仍受《凡尔赛条约》严格束缚的德国,迫切希望苏维埃俄国不加入向它追索赔款的国家行列。苏维埃俄国代表根据列宁的指示,主动建议乘热亚那会议体会之机,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重开苏德谈判。1922年4月16日,苏德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互相放弃对于战争费用及战时给双方造成的一切损失的赔偿要求;德国同意苏俄在革命时期把德国在俄国的国家和私人财产收为国有;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及领事关系;在最惠国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的经济和贸易关系。《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是苏德外交的一次胜利,它突破了协约国孤立苏俄压制德国的局面。而协约国指责《拉巴洛条约》破坏了《凡尔赛和约》,并照会德国声称“俄德条约中,凡与现存条约相抵触之条款,均视为无效”。
——摘编自张艳玲等《世界通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巴洛条约》与《凡尔赛和约》相比在性质上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协约国指责《拉巴洛条约》的原因。
材料仍受《凡尔赛条约》严格束缚的德国,迫切希望苏维埃俄国不加入向它追索赔款的国家行列。苏维埃俄国代表根据列宁的指示,主动建议乘热亚那会议体会之机,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重开苏德谈判。1922年4月16日,苏德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互相放弃对于战争费用及战时给双方造成的一切损失的赔偿要求;德国同意苏俄在革命时期把德国在俄国的国家和私人财产收为国有;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及领事关系;在最惠国的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的经济和贸易关系。《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是苏德外交的一次胜利,它突破了协约国孤立苏俄压制德国的局面。而协约国指责《拉巴洛条约》破坏了《凡尔赛和约》,并照会德国声称“俄德条约中,凡与现存条约相抵触之条款,均视为无效”。
——摘编自张艳玲等《世界通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拉巴洛条约》与《凡尔赛和约》相比在性质上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协约国指责《拉巴洛条约》的原因。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他不仅大力兴修水利、监制军器、改造观象仪器、主管财政等,而且还出使办理边界交涉、坐镇陕西和西夏作战等等,为北宋当朝国家领土的完整建立了不可抹灭的功绩。他“博学善文”,在天文、历法、教学、物理、生物、化学、医药、水利、兵工、冶金、建筑、文史、乐律等多学科领域,都有很高造诣。其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更是概括了他一生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在学术价值上和历史资料上是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吏家庭,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又随父亲游历四方,见识各地人情事物,大大开阔了眼界。他勤学好问,善于钻研,知识广博,成绩斐然。沈括十分重视调查、观察、实测、实验,强调要“原其理”,“以理推之”,并且倡导“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为了正确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沈括不会构泥于现有的别人对于某事物的看法,而是会运用否定与批判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考察,在其谬误分析的实践中,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事物。他被国内外学者推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的《梦溪笔谈》被视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摘编自袁运开《沈括的自然科学成就与科学思想》
(l)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沈括的优秀品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材料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他不仅大力兴修水利、监制军器、改造观象仪器、主管财政等,而且还出使办理边界交涉、坐镇陕西和西夏作战等等,为北宋当朝国家领土的完整建立了不可抹灭的功绩。他“博学善文”,在天文、历法、教学、物理、生物、化学、医药、水利、兵工、冶金、建筑、文史、乐律等多学科领域,都有很高造诣。其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更是概括了他一生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在学术价值上和历史资料上是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吏家庭,从小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又随父亲游历四方,见识各地人情事物,大大开阔了眼界。他勤学好问,善于钻研,知识广博,成绩斐然。沈括十分重视调查、观察、实测、实验,强调要“原其理”,“以理推之”,并且倡导“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不胶一法”。为了正确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沈括不会构泥于现有的别人对于某事物的看法,而是会运用否定与批判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考察,在其谬误分析的实践中,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事物。他被国内外学者推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的《梦溪笔谈》被视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摘编自袁运开《沈括的自然科学成就与科学思想》
(l)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沈括的优秀品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2.单选题- (共9题)
6.
在西方法律史上,雅典法律制度灵活并富有弹性,但它始终没能与政治保持相当的距离。在雅典,它既是捍卫民主最有力的武器,又是公众舆论的工具。这表明雅典法律制度
A.是维系民主政治的保障 |
B.体现人文精神 |
C.司法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
D.维护贵族统治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A.由北向南迁徙 |
B.迁徒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
C.加速南方开发 |
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
8.
宋人曾说:“(富民)虽田连歼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明清时期的人又说:“夫所谓言民者,制田里,供赋税,给摇役者也。”中国古代”富民”
A.富民没有特权,只是平民 |
B.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
C.是“四民”中的‘士”阶层 |
D.像官僚阶层那样拥有免税权 |
9.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亚当·斯密认为
A.社会发展以平等为主导 |
B.资本家追逐利润导致社会道德衰败 |
C.关注合理分配杜会财富 |
D.私有财产是自由社会的基础 |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被称为“科学工业”,这主要反映了
A.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
B.企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学管理 |
C.新兴工业对工人要求更高 |
D.重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
11.
下图内容摘自曹顺仙编著的《世界文明史》,它可以用来说明
(1)地中海的商业城市地位逐渐让位给大西洋沿岸城市,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等成为商业中心。
(2)海外贸易有利可图,各种海外公司纷纷建立。
(3)货币经济占T支配地位,统一的货币开始出现。
(4)近代信用制度的建立。
(1)地中海的商业城市地位逐渐让位给大西洋沿岸城市,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等成为商业中心。
(2)海外贸易有利可图,各种海外公司纷纷建立。
(3)货币经济占T支配地位,统一的货币开始出现。
(4)近代信用制度的建立。
A.价格革命的内涵 |
B.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
C.商业革命的表现 |
D.工业革命的前提 |
12.
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416余万两白银。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出口总额锐减 |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关税税率下降 |
D.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 |
13.
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
A.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
B.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 |
C.体现“体用统一思想 |
D.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