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五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724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清末,全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随后,由于各种原因,几经起伏,饱经沧桑.请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以下问题:(以下资料编辑整理于《茶叶战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百度•吴裕泰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开出版物和门户网站)
下图为清代茶叶外销路线图

材料一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1500余年历史。……到元、明以后,中国茶又经南亚地区传到西方的欧美国家。海上“茶叶之路”由此形成。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茶叶成为十八世纪直至十九世纪后期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当时为了尽快将茶叶运到西欧,专门使用飞剪船,飞剪船是传统木质帆船的最后一次飞跃,……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海上茶叶之路”前后繁荣300年。
(1)根据地图和材料概括中国茶叶外销贸易形成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五 口通商后,洋商纷纷在广州等地设行抢购茶叶,茶叶贸易急剧繁荣。1842-1886年是历史上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黄金期。嗣后每况愈下,走向衰落。当欧美各地的茶叶消费能力一日千里的时候,中国茶叶产业本身的陋习逐步暴露出来。长期以来,见茶叶出口利好的朝廷,都会对茶叶出口施加重税。19世纪后期,由于出口量的剧增,中国茶商们被迫拿出了各种办法,赚取利润。手段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以次充好,偷斤少两。这让中国产业的品质与口碑,开始在欧美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严重下滑。19世纪70年代——由英国人从福建移植到印度的红茶打破了中国人对国际茶叶市场上的垄断。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茶园的扩张。因为进口中国茶需要缴纳35%的关税,而进口印度茶是零关税,所以印度茶速度占据了英国市场。到了1888年,产量高达8600万磅,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完全超过了中国。随着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日益增长,中国茶叶开始失去国际市场。
(2)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海上茶叶之路”逐渐冷落原因
材料三
时间
变更
补充说明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
吴裕泰茶庄建立“吴裕泰茶栈”
至1949年,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开设了十余家分号。
1955年12月
公私合营,更名为吴裕泰茶庄
 
1966年
更名为“红日茶店”。
北新桥大街被更名为“红日路”
1985年
恢复“吴裕泰茶庄”字号。
后来国内贸易部授予“吴裕泰”为“中华老字号”称号。
1995年
“吴裕泰”老字号重组,实行连锁经营。
采取”特许连锁加盟”方法扩大经营,企业迅速发展
1999年6月
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认证的茶叶企业,加强茶叶质量
2003年5月
成立官方网站,开通网上购物。
早在2001年,吴裕泰与联想集团合作,搭建计算机营销管理网络
2005年
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诞生
 
2006年
商务部认定吴裕泰为“中华老字号”
同年年底,公司茉莉灵芽、茉莉银峰等被世界茶联合会评为国际名茶。
 
(3)阅读上表,结合所学,简单划分”吴裕泰”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请结合以上材料,特别是1995年后吴裕泰茶叶公司的发展历程,谈谈对现代中国茶叶企业的认识?
2.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 西周初年,周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改国名为晋。春秋早期,晋国是北方强国,其国君晋文公名列“春秋五霸”之一。春秋后期,晋国的权力逐渐被几家大夫掌握。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公室的土地。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这三家为诸侯。对此,北宋史家司马光认为:君臣名分就像天尊地卑那样不可改变,名分存在,国家就不会灭亡。而周王对三家分晋之事非但不加惩罚,反而予以正式承认,是自坏纲纪,最终导致周朝的衰亡。
(1)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清朝后期,有关施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指出,英国长期没有内忧外患,是世界头号强国,而貌似强大的法兰西帝国则土崩瓦解,正显示了政治制度的优劣。中国应以英国为学习对象。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浪潮中,康有为指出:“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他还向光绪帝上《日本变政考》等书籍,坚定后者变法的决心。20世纪初,日俄战争爆发,中国的立宪派认为这场战争是立宪、专制两种政治制度的竞争,日胜俄败的结果充分说明立宪制度优于专制制度,所以日本才会以小克大,以亚挫欧。从而在国内掀起了新的立宪运动的浪潮。
(2)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各阶段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共同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单选题(共29题)

3.
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1928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①
B.1937年中国军队在②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C.1938年③失守,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D.1949年,国民政府从大陆撤退到④
4.
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具有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奉行三权分立原则
5.
创刊于1863年的法国报纸《小日报》是一份以社会新闻和连载小说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报纸,其中的部分插图反映了晚清时期的历史。下列插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导致了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C.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D.八国联军侵华争的爆发
6.
纪念碑通常是为纪念有功绩的人或重大事件而立的石碑,以下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
②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
③中国远征军将士纪念碑
④长征胜利会师纪念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7.
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
④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
1840年8月,中英双方文书往来发生变化。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复函,则放弃“谕”“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一变化说明了
A.英国达到了战争的目的
B.中方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
C.中国放弃了天朝上国理念
D.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
9.
(题文)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
B.“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
D.“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
10.
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促成这种变化的要素不包括
A.台湾当局采取开放措施
B.达成“九二共识”
C.两岸三通的实现
D.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
11.
1954年12月,***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12.
某班级同学在板报上展示了社会主义外交的重大成就: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请你按时间顺序为其重新排序: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13.
《汉书·食货志》记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据此,汉代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工商食官
14.
费正清在其著作《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①城市商业活动从封闭的“市”中解放出来
②贵金属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③柜坊,飞钱开始出现
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
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一幅曲线图,从1866年到1956年90年间共出现了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高峰,其中第二个高峰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
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民国初期,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16.
1957年《北京日报》报道:“市人民委员会决定,鲜白薯由国家统一经营,供应给居民的白薯应顶替粮食”,“全市已供应白薯1500万斤,可以节约粮食三百五十多万斤”。报道赞扬有关部门除“动员大家多吃白薯外,并改进做饭方法,用大米和白薯掺合起来蒸饭”。据此可知:
A.市政府鼓励市民粗细搭配,合理膳食
B.这一时期北京粮食供应出现紧张情况
C.浮夸风导致市政府过分夸大市民需求
D.人民公社是导致粮食问题的重要原因
17.
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可见“教训”是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
B.重视积累,忽视消费
C.忽视市场对经济的作用
D.片面发展重工业
18.
根据下表,判断正确的是
洛阳市工农业总产值(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单位:万元
年份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实际
所占百分比
实际
所占百分比
实际
所占百分比
1949
12763
11536
90.4
630
4.9
597
4.7
1952
17807
15359
86.3
1286
7.2
1162
6.5
1959
87053
21849
25.1
17784
20.4
47420
54.5
1966
148863
26497
17.8
20225
13.6
102141
68.6
 
A.洛阳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传统
B.农业总产值逐年递减,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
C.洛阳的城市化水平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
D.文革期间洛阳的轻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
19.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用摘掉了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挂上了乡人民政府的牌子。(见下图)这一举动表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出现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普遍实行
D.农村基层政权出现了重大变化
20.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农村乡镇组织改变为公社
21.
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必要性
D.袁世凯鼓吹“尊孔复古”
22.
春秋战国时期是重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变化有
①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②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③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④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
一个历史事件由若干历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狂人日记》发表
B.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临时约法》颁布
C.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D.维新变法—预备立宪—剪辫易服
24.
1906年《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称“《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开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从中可以看出两报主张的共同点是
A.都主张采用暴力革命的手段
B.都主张国家主权在于国民
C.都否定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D.都主张延续传统确立宪政
25.
1896年,梁启超上书张之洞“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以历朝掌故为纬,而以希腊罗马古史辅之,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以按切当今时事为用,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他的上书中蕴含着
①用夏变夷
②中体西用
③古为今用
④洋为中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
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27.
***的下列著作撰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A.
B.
C.
D.
28.
在王安石变法中,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经济效益的措施是
A.市易法
B.青苗法
C.均输法
D.免役法
29.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是第二次,即西学东渐。”下列科技成就体现了梁启超所说的第二次接触的是
A.玄奘《大唐西域记》
B.王祯《农书》
C.李时珍《本草纲目》
D.徐光启《农政全书》
30.
下边材料为广东顺德档案馆所存一首描写留美幼童的新诗。其中“铁路工程师”的主要成就是
A.担任全国铁路督办
B.修筑淞沪铁路
C.铺设唐胥铁路
D.设计和修建京张铁路
31.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侵略
C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D
宋太祖设立通判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A.A
B.B
C.C
D.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