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治边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 管理体系 | 边疆防御 | 民族政策 |
汉朝 | 设立专门机构、郡县和内部事务仍由少数民族酋长负责管理的属国 | 以长城为主干,设置由塞、阵、亭、燧组成的了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 | 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迁、屯田、册封、羁縻统治等 |
唐朝 |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具体事务,并可世袭;在羁縻府州之上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 | 确立军镇屯戍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皆有使职专领。 | 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其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
清朝 |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俗而治,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不强求划一 | 西北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军务,乌鲁木齐设都统、副都统;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科布多、库伦、塔尔巴哈台等地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帮办大臣、副都统等员 | 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 |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治边政策,在西方列强的贪欲面前是无法抵御领土丧失的,晚清政府不得不调整其治边政策。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改变原有的“因俗而治”的多元行政体制,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巡抚为一省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仍保留伊犁将军,专营北方军务以加强边防。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在东北,1907年,清政府置东三省总督及各省巡抚,总督与巡抚合办行政,地方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立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交涉。清政府所做出的改革,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的对民族国家的要求,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治边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考古探查,唐长安将宫城、皇城、文式官府、社稷坛等集中布置在城市中轴线北端,统领全城。道路系统为严整的方格网系统,11条东西向主要道路与14条南北向主要道路相互垂直。宫城以外的地区为坊里,每个坊里周边设坊墙,每个坊里有2—4个坊门。除此之外,坊内居民不得向坊外开门。城内的商业区主要是东市、西市,市内店铺众多。管理、商业、居住等城市功能布局分区明确,互不混杂。……宋都开封共有三套城墙,最里面的一套城墙是宫城,以宫城为中心形成城市道路的方格路网组成了城市的骨架,在第二、三套城墙之间有很多斜街,主要是在原来的自然肌理上形成的。城内居住地区已不设坊墙,各户都直接向街道开门,与住宅区混杂,沿着街道和河流形成了熙熙攘攘的商业区。
——李万勇《试析唐至宋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伦敦城市发展情况
——据刘临安、刘致韵《伦敦:成为世界城市的概要史论》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长安相比,宋开封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古代长安和开封相比,近代英国伦敦城市发展有何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材料一 据考古探查,唐长安将宫城、皇城、文式官府、社稷坛等集中布置在城市中轴线北端,统领全城。道路系统为严整的方格网系统,11条东西向主要道路与14条南北向主要道路相互垂直。宫城以外的地区为坊里,每个坊里周边设坊墙,每个坊里有2—4个坊门。除此之外,坊内居民不得向坊外开门。城内的商业区主要是东市、西市,市内店铺众多。管理、商业、居住等城市功能布局分区明确,互不混杂。……宋都开封共有三套城墙,最里面的一套城墙是宫城,以宫城为中心形成城市道路的方格路网组成了城市的骨架,在第二、三套城墙之间有很多斜街,主要是在原来的自然肌理上形成的。城内居住地区已不设坊墙,各户都直接向街道开门,与住宅区混杂,沿着街道和河流形成了熙熙攘攘的商业区。
——李万勇《试析唐至宋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伦敦城市发展情况
时间 | 主要表现 |
17、18世纪 | 1666年伦敦大火后开始了重建,政府制定建筑法规,对城内建筑的材料以及下水道的建设等均有详细的规定,规定主要街道拓宽至12米。18世纪初,银行、交易所、律师行、商船公司、仓储码头等机构不断涌现。 |
19世纪前半期 | 19世纪初以来,开始摈弃以马车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理念,街道进一步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大规模地建设起来,1852年和1855年先后颁布了都市供水法、都市管理法和污物清除法,根据这些法令,伦敦陆续改进了城市住房、供水、排污和垃圾处理系统。19世纪中叶,开始兴建公园、动物园、博物馆和其它娱乐设施。伦敦都市区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威治、乌利奇、德普特福德等。 |
——据刘临安、刘致韵《伦敦:成为世界城市的概要史论》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长安相比,宋开封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古代长安和开封相比,近代英国伦敦城市发展有何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川幕府为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的侵入,从1633年起多次发布“锁国令”。1854年,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日本国门洞开,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天皇颁布一系列泽令,破除封建主义旧制度和旧文化,大力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新经济,发展近代教育及自主科技等。19世纪末,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几近崩溃。日本政府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过“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科技立国”等口号。1955年,日本由经济复兴期进入持续高速成长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据孙秀玲《一口气读完日本史》等
材料提供了日本近现代国家发展的简要过程,蕴含了国家兴衰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其它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材料 德川幕府为巩固统治,防止外部势力的侵入,从1633年起多次发布“锁国令”。1854年,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日本国门洞开,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天皇颁布一系列泽令,破除封建主义旧制度和旧文化,大力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新经济,发展近代教育及自主科技等。19世纪末,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二战后,日本经济几近崩溃。日本政府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过“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科技立国”等口号。1955年,日本由经济复兴期进入持续高速成长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据孙秀玲《一口气读完日本史》等
材料提供了日本近现代国家发展的简要过程,蕴含了国家兴衰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其它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单选题- (共18题)
4.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部分有远见的政治家意识到:雅典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兵源和财源问题,扩大雅典公民权势在必行。这从侧面印证了古代雅典
A.开放公民权成为共识 |
B.政治体制弊端凸显 |
C.奴隶的斗争初见成效 |
D.少数政客左右政局 |
5.
《十二铜表法》的排列顺序是,前面为诉讼程序法,后面为人法和物法。《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则把作为主法的人法和物法排列在前,而把作为助法的诉讼程序法排列在后。这一变化反映出
A.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的缓和 |
B.罗马法的形式主义特征 |
C.罗马商品货币经济获得发展 |
D.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
6.
1839年,年轻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俄国沙皇的长子相爱。这引起了英国议会的不满,要求女王立刻与沙皇长子划清界限。维多利亚女王的恋爱以失败告终。议会对女王婚恋生活的干预表明
A.议会与王权斗争依然激烈 |
B.议会权力至上原则的确立 |
C.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 |
D.传统的等级观念依然浓厚 |
7.
有学者研究发现,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据此推断,当时
A.对外战争失败引发革命 |
B.国家政治决定社会发展 |
C.思想启蒙引领政治变革 |
D.旧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 |
8.
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该“号召”
A.坚持了巴黎公社的基本原则 |
B.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策略 |
C.提出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
D.力图通过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
9.
恩格斯在1883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恩格斯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A.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
B.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
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
D.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 |
10.
从下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0世纪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大事记(部分)
时间 | 大事记 |
1987.10 | 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 |
1993.4 | 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首次会晤。 |
2005.4 | 国共两党领导人时隔60年首次握手。 |
2008.12 | 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
2010.6 | 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
2011 | 两岸实现高等教育双向交流。 |
A.港澳回归促使两岸由隔绝走向交流 |
B.海峡两岸交流限制在民间交往层面 |
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联系的加强 |
D.“一国两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
11.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新中国代表团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的签订;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这些做法
A.表明了新中国制止新殖民主义的决心 |
B.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 |
C.打破了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 |
D.有利于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
12.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美以“公报”和“公告”的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局势变化影响外交战略抉择 |
B.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
C.美国暂时搁置了其全球霸权政策 |
D.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
15.
南宋时,俗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期,江南常患粮食不足,所谓“江南地阻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这一变化反映出
A.江南农耕技术的退步 |
B.南北经济格局的改变 |
C.区域长途贩运的兴起 |
D.江南经济结构的变化 |
16.
早先,享用来自东方的茶叶是属于王公贵族的特权。到18世纪中叶,不仅贵族绅士和富商不停地饮茶,而且每一个船工、浆洗工和挤奶女工也都饮用它,茶叶成了他们不可缺离的消费品。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 |
B.贵族与平民的界限日益模糊 |
C.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 |
D.积极发展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
17.
1879年,美国出现了第一个由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合并组成的“托拉斯”,到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1857年,德国出现了第一个在产品销售上进行联合的“卡特尔”,到1905年达到385个。上述现象
A.适应了重化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
B.说明德国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 |
C.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
D.有利于国内自由竞争局面形成 |
18.
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19世纪中期,在西方先进的工业国家里,这一点已经显得越来越清楚,政治制度迟早将不得不让‘群众’占有一席之地。”这表明
A.广大工人群众已经觉醒 |
B.工业化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 |
C.分权制衡原则势在必行 |
D.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进入新阶段 |
19.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颁布了多个奖励工商业的章程,规定对创办实业资金和规模达到一定要求的实业家可以赏赐爵位。该政策
A.鼓励绅商从政以巩固统治 |
B.导致了资本的高度集中 |
C.刺激传统投资方式的更新 |
D.为洋务企业注入了活力 |
20.
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对“八二宪法”进行了修改,修正案内容包括: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补充;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等。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法制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
D.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