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2018年9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吉密欧专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吉密欧:关于“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想必您也多次听说这种类比。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但许多人还是坚持有类似之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涉及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也是和平时期实施的计划。它们难道没有类似之处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吉密欧之问”作一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
材料 吉密欧:关于“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想必您也多次听说这种类比。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但许多人还是坚持有类似之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涉及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也是和平时期实施的计划。它们难道没有类似之处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吉密欧之问”作一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
材料一 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中国的现代型。第一是中央集权之更加强,第二是社会阶级之更消融。魏、晋以下的门第势力,因公开考试制度之长期继续,已彻底消灭,商业资本难于得势,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我们若把分裂性及阶级性,认为封建社会之两种主要特征,则宋代社会可说是距离封建形态更远了。然而正为此故,遂使宋代社会,在中国史上,显为最贫弱,最无力,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市民性社会或者也称市民社会,首先是基于新市民阶层的基础之上……为此它需要特定的机制:市场、批判性的舆论、拥有宪法和议会的法治国家。在这个社会政治性的目标中包含了一个新的生存蓝图,它立足于工作、成就和教育(而非出身),立足于理智和对理智的公开运用(而非传统),立足于个人竞争以及伙伴式的共同体之上,它批判旧政体的核心元素;反对专制、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等级的不平等、也反对教会—宗教原教旨观念。该计划虽然植根于新形成的市民阶层,但它却趋向于一个针对所有人的计划,它是一个全方位的模式,它基于全体市民——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市民——的自由、平等和参与(编者注:本文是尤尔根•柯卡对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德国市民阶层和市民性的探讨。)——节选自尤尔根•柯卡在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的演讲稿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平铺社会”的表现,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德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并对材料一、二的两种“社会”做简要分析。
3.
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早在元朝,统治者就把工匠编入“匠籍”,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承其业。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徭役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班匠银”了。康熙三年,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下令“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此后,各地陆续将“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随着“匠籍”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摘自《清史简编(上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班匠改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4.
材料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对于中日如何解决“山东问题”,首先在谈判方式上,美国提出了“边缘会谈”的方案,即“在海军裁军会议之外,另行组织会谈”,“所达成的协议,应载入华府会议记录,作为会议所接受的记录的一部分”。为了避免中日直接对话,派观察员列席会谈,观察以及必要时出面调解纠纷以弥合分歧。这种谈判方式不仅把会谈与会议紧密相连,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避免了在会外直接交涉中可能遇到的威胁和逼迫,保证了山东问题交涉的正常进行。在山东铁路的赎回问题上,日本曾避过英美,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直接交涉,遭到英美强烈反对。美国随后提出四种赎路方案:一是用债券赎路,二是借款赎路,三是现款赎路,四是用国库券赎路,“期限12年,3年后得一次还清,还清前聘日本人为车务长、会计长”。日本代表在第四种方案基础上修改出新方案。最终,在英美的调解、安排之下,中日两国达成协议,初步“解决”山东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初步“解决”的影响。
——摘编自邢欣欣《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对华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盛顿会议上美国主动调解中日“山东问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初步“解决”的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徵(1571一1644年),字良甫,陕西泾阳县人,明末著名科学家。1616年,王徵入京参加会试,结交了传教士庞迪我等人。1626年,王徵撰写《诸器图说》记述其已造和未造的虹吸、鹤饮、轮激、风磨等八种日用生产机械。次年又与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翻译、编著《奇器图说》,该书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及机械知识的中文著作。王徵认为“学原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在扬州任职时,他主持改造漕河水闸,以放水救秧;创制打捞机械,以捞取坠入高邮湖底的堤石。1634年,王徵在家乡创立天主教慈善团体“仁会”,意图以善举“补此有憾世界”。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力邀王徵为官,王徵以死相拒,绝食而亡。王徵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摘自田淼、张柏春《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
(1)根据材料,归纳王徵一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徵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的时代背景。
材料 王徵(1571一1644年),字良甫,陕西泾阳县人,明末著名科学家。1616年,王徵入京参加会试,结交了传教士庞迪我等人。1626年,王徵撰写《诸器图说》记述其已造和未造的虹吸、鹤饮、轮激、风磨等八种日用生产机械。次年又与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翻译、编著《奇器图说》,该书是最早系统介绍西方力学及机械知识的中文著作。王徵认为“学原不问精粗,总期有济于世”。在扬州任职时,他主持改造漕河水闸,以放水救秧;创制打捞机械,以捞取坠入高邮湖底的堤石。1634年,王徵在家乡创立天主教慈善团体“仁会”,意图以善举“补此有憾世界”。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西安,力邀王徵为官,王徵以死相拒,绝食而亡。王徵对传播西方科学、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卓有贡献,被誉为“南徐(光启)北王
——摘自田淼、张柏春《王徵——欧洲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传播者》
(1)根据材料,归纳王徵一生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徵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的时代背景。
3.单选题- (共8题)
6.
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显然是自然的产物,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无族、无法、无家之人,这种人是卑贱的,具有这种本性的人是好战之人,这种人就仿佛棋盘中的孤子。他认为
A.人的自由受城邦生活的制约 |
B.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 |
C.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城邦公民 |
D.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
7.
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A.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 |
B.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
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 |
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 |
8.
1937年11月,***在延安作报告指出:中国政局有三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即“结束片面抗战,代以全面抗战”、“结束抗战,代以投降”和“抗战和投降并存于中国”。这一分析促使中共
A.警惕国民政府放弃抗日 |
B.在陕北开展大生产运动 |
C.对日军展开战略性反攻 |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0.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
11.
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1950-199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1952年经济增长率迅速提升 |
B.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推动1975年经济的恢复 |
C.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推动1964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 |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1992年经济的迅速发展 |
12.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是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
B.都是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C.都不同程度地为后世所借鉴 |
D.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