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53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既然国家不再给农民土地,而又要收取农民的赋税,那么农民的生活困境就必须由国家提供解决方案;二是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为了保障城市社会稳定,促进农民融入城市化进程,就必须给入城农民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摘编自苗书梅、葛金芳等著《南宋全史

材料二 宋代中央负责救荒赈灾工作的有转运司、常平司和提刑司。在地方,地方长官都要负责赈济事宜。宋代的赈灾救荒包括检灾和赈济两大步骤,只有通过民户诉灾、检放和抄礼之后才能进入赈济程序。除了对退休官员和军队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外,还建立了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慈善福利机构,儿童、残疾人和普通老者也纷纷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宋代还鼓励民间有力之家积极出资,赈济灾荒,对有功之民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以范仲淹为首的士大夫们兴起的义庄也是有益的补充。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解了许多社会成员的生存风险。

——摘编自杜伟《两宋社会保障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实施社会保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的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个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官吏的选拔、培训、任用、考核、融陟分类、体禄、体致以及监察等各项具体制度,如汉代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从官吏录用制度的体系来看,官办教育性质的培训制度,通过儒家思想和僵滞的救育方式训练了一批又一批恭顺的奴才。从官吏任用制度来看,行、守、试等多种任用方式又加强了中央乃至皇帝对官吏的控制。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不断调整着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的关系。又如科举制,从培训制度来看,“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从任用制度看,除科举可获得任官资格外,门荫、捐纳、恩赐等多种途径都可获得任官资格。

——摘编自吴救练、侯大力《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结构与功能探析》

材料二  1928年10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考试组织法》,次年公布《考试法》,并于1930年1月成立考试院,以公务员为主的考试制度遂开始推行。这种制度“虽导源于往古而其精神技术则与往古者迎然不侔。初期多借镜日本,复采欧美新制,与我国旧制而柔和之”。考试制度大致可分为三种:公职候选人考试,任用人员考试,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如《考试法》规定,参加任用人员高等考试者的条件:国内公立大学、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或教育部认可的私立大学、学院、高等专门学校毕业并有文凭者;具有专门学校技能或有专门译著经审查合格者。…任用人员的考试科目按考试类别有区分,但都必须考《国父遗教》《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内容。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有数十万人,而大多数的公务员是没有通过考试,凭借各种关系而厕身于内的,这降低了考试制度的效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简要概括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与近代用人制度的共性,并说明古代用人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用人制度与古代相比有何优越之处,以及对当前我国用人制度的启示。

2.单选题(共6题)

3.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4.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5.
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7.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8.
稷下学宫是齐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齐国君主对稷下学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这表明稷下学宫
A.促成了学术百家争鸣局面
B.适应了诸侯变法需要
C.实现了诸子百家平等共存
D.兼具学术和政治功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