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材料二 公法是以保护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强调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与古代中国侧重公法不同,罗马帝国时期立法以私法为主要侧重点。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帝国在公法与私法方面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制定《吕刑》。秦朝制定《秦律》,这是一部十分严苛的法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死刑多达十几种。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它集成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融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法律都围绕“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材料二 公法是以保护调整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律,私法是以强调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律。与古代中国侧重公法不同,罗马帝国时期立法以私法为主要侧重点。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人法规,着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了帝国时期社会发展要求。3世纪以后形成了著名查士丁尼法典,内容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人与人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和解释。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律基础制定本国法律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帝国在公法与私法方面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及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
此后不久实施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为此中共在特区以“三三制”原则建立民主政权,即在政权机构中,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三三制”原则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意义。
材料 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及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
此后不久实施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为此中共在特区以“三三制”原则建立民主政权,即在政权机构中,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左派进步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三三制”原则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意义。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奥托·冯·俾斯麦,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1862年9月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担任首相期间,俾斯麦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打败奥地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军,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残酷镇压工人运动,但同时又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健康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制度。
苏联历史学家叶鲁萨里姆斯基说:“他(俾斯麦)不仅仅是1848年不彻底的革命的掘墓人,同时也是这场革命的遗嘱执行人。”这句话可以说是精当而形象地概括了俾斯麦复杂而又矛盾的一生。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普法战争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俾斯麦“铁血政策”加以评价。
材料 奥托·冯·俾斯麦,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1862年9月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宰相”的绰号。担任首相期间,俾斯麦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打败奥地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军,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残酷镇压工人运动,但同时又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健康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制度。
苏联历史学家叶鲁萨里姆斯基说:“他(俾斯麦)不仅仅是1848年不彻底的革命的掘墓人,同时也是这场革命的遗嘱执行人。”这句话可以说是精当而形象地概括了俾斯麦复杂而又矛盾的一生。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普法战争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俾斯麦“铁血政策”加以评价。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意志帝国没有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全面的议会民主制是非正常现象,因为政治与经济应该步调一致。德国形成的是以容克贵族同德国资产阶级结成联盟为主要特征的政治体制。为转移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导致了帝国的瓦解与一战的灾难。
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鉴于英、美、法等民主国家也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的事实,我们很难保证,德意志帝国实现了全面议会制民主制就不会走上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
正如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尼培代指出,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帝国主义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而且也是广大民众(“小人物”)的帝国主义,普通民众也狂热地支持对外扩张。
材料 德意志帝国没有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全面的议会民主制是非正常现象,因为政治与经济应该步调一致。德国形成的是以容克贵族同德国资产阶级结成联盟为主要特征的政治体制。为转移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他们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导致了帝国的瓦解与一战的灾难。
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帝国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国会享有立法权。鉴于英、美、法等民主国家也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的事实,我们很难保证,德意志帝国实现了全面议会制民主制就不会走上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道路。
正如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尼培代指出,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帝国主义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而且也是广大民众(“小人物”)的帝国主义,普通民众也狂热地支持对外扩张。
——摘自景德祥《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德国政治民主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29题)
5.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
A.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
B.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
C.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
D.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
6.
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
A.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B.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
D.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
7.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
8.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中的“复合共和国”是指
A.主权在民原则 |
B.联邦制原则 |
C.三权分立体制 |
D.总统共和制 |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反映出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
B.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
C.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D.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
10.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如果没有西洋文明的强制性介入,单靠中国人自身的进化是很难走出封建专制的。”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鸦片战争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C.鸦片战争把中国卷入了近代文明 |
D.认为鸦片战争是正义性的战争 |
12.
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变动 |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
13.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B.长征胜利,红军开赴抗日前线 |
C.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
D.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
15.
“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 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 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 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16.
***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A.进行土地改革 |
B.发动战略决战 |
C.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
D.挺进大别山 |
17.
1948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陈云关于接管沈阳的经验,要求各战区都要组织接管大城市的班子,以便执行接管任务。对此判断最准确的是
A.是为贯彻中共“七大”基本精神 |
B.是为贯彻七届二中全会基本精神 |
C.是三大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 |
D.为七届二中全会提供了经验借鉴 |
18.
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国记者刘镜人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说:“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非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现城内各机关尽归革命党掌握,民间尚无骚扰之事。”据此可判断当时
A.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成立 |
B.革命中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
C.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夺取政权 |
D.北洋政府对俄国革命持中立 |
19.
1871年8月,保皇派梯也尔就任法国总统,在与君主派和共和派进行辩论时,他说:“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要么是保守的共和国,要么就不要共和国。”对此合理解读是
A.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得以确立 |
B.无产阶级革命影响法国政治进程 |
C.梯也尔时代的法国政局混乱 |
D.资产阶级各派力量最终达成妥协 |
20.
邓小平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在香港回归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但不幸的是邓小平却没有等到这一天。香港回归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A.暂时承认英国割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没有立即收回香港 |
B.同意应该主权与治权分离的方案,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
C.香港成为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重要通道 |
D.中国在香港主权问题上采取了灵活的策略,促进了香港的和平回归 |
21.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
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建立 |
D.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操纵联合国,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蒋介石集团占据。而到1971年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变化反映出
A.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
B.中国综合国力的急剧上升 |
C.两极格局的逐步解体 |
D.国际关系中的民主化趋势 |
23.
1974年,前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反映了西欧国家
A.在国际关系中决心与美国绝裂 |
B.已经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
C.开始放弃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 |
D.希望摆脱美国控制联合自强 |
24.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仿效。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
B.辛亥革命革除社会传统陋习 |
C.传统儒家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
D.近代文明礼仪被国人普遍接受 |
25.
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政府与知识界出现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这一时期学习苏联的目的是
A.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
B.发展经济以应对经济危机影响 |
C.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
D.围剿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
26.
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
27.
以支持路德教的诸侯和信徒为一方,以罗马教廷及其追随者为另一方,德意志发生了宗教内战。1555年双方签订和约,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见,马丁・路德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宣扬“因信称义”,教徒众多 |
B.符合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要求 |
C.罗马教廷军事实力并不强大 |
D.与封建王权实现了暂时结盟 |
28.
1894年7月9日《申报》:“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这一观点
A.是对洋务运动客观公正的评价 |
B.折射出盲目自大的传统华夷思想 |
C.准确地预测了中日战争的走向 |
D.是对中国近代工业化成就的认可 |
29.
有学者如此评价二战后初期美国政府的一项举措:“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溶为一体。一箭双雕,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项“一箭双雕”的举措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B.提出杜鲁门主义 |
C.实施马歇尔计划 |
D.建立“北约”组织 |
30.
二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A.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
B.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C.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 |
D.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
31.
恩格斯后来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写再版前言时承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1895年,他在最后一篇文章中说:“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恩格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原因是
A.恩格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原则 |
B.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主义目标 |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
D.资本主义调节机制渐趋成熟 |
32.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
33.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