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材料 普法战争后,面对德意志帝国曰益严峻的挑战和威胁,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法国一直实行对德敌对外交。但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却调整对外政策,把源于强烈民族主义感情的政治冲突转化为双方都能获益的合作过程,从而走上与德国和解的一体化道路。二战后,法国外交之所以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固然与其自身实力的衰落有直接关系,但同时也是基于它对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判断以及对原有观念所做的反思与改变。观念的转变和确立是一个复杂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欧洲传统观念发生变化,主要源于欧洲人对国际形势的重新认识、对欧洲国家体系的反思以及势力均衡论的破产。这是一个主要国家间从零和局势向正和局势的转变,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转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产生的国内影响。
——摘编自陈会颖《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的观念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法国对德政策调整产生的国内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1930年 |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 都是由于工业中含二氧化硫的烟尘排出后遇到异常气候不能扩散,致使居民中毒患上呼吸系统疾病。 |
1948年 | 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 |
1952年 |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 |
1955年 |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 光照射汽车尾气,生成烟雾,损害动植物。 |
1955年 |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 含福工厂废水灌溉,产生含福稻米,致人患病。 |
1961年 | 日本四日市气喘病中毒事件 | 当地石油化工废气污染所致 |
1962年 | 美国作家发表《寂静的春天》 | 指出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引发对使用杀虫剂的争论。 |
1968年 | 日本九州、四国米糠油事件 | 食用油中含有有毒物质,造成人畜中毒。 |
1968年 | 罗马俱乐部建立 | 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积极探讨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种种棘手难题。 |
1972年 | 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 | 列出导致“人类困境”的全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 |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
材料
1913年,张謇即任农商总长,从而使他获得了推行自己经济改革思想和主张的机会。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就号召全国振兴实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均应“和衷共济,丕兴实业。”这一切使民国初年出现了一股波及全国上下的振兴实业潮流。张謇就是在这样生机与危机共存的时代背景下,抱着慎重而负责的态度出任农商总长的,他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努力去开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张謇认为缺乏现代金融市场,国家之金融基础未立,是振兴实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政府缺乏保育幼稚产业的必要措施,是民营企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欲振兴实业,就必须对民营企业实行必要的奖励和补助。他提出“以开放门户利用外资为振兴实业之计D而且处之以积极慎重、量力而行、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政策。正是由于张謇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民国初年的经济法制建设能够快速而较为顺利地开展起来,一系列的经济法规得以制定颁布,并获得广大工商界的拥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在民国初年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1913年,张謇即任农商总长,从而使他获得了推行自己经济改革思想和主张的机会。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就号召全国振兴实业,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均应“和衷共济,丕兴实业。”这一切使民国初年出现了一股波及全国上下的振兴实业潮流。张謇就是在这样生机与危机共存的时代背景下,抱着慎重而负责的态度出任农商总长的,他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努力去开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张謇认为缺乏现代金融市场,国家之金融基础未立,是振兴实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政府缺乏保育幼稚产业的必要措施,是民营企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欲振兴实业,就必须对民营企业实行必要的奖励和补助。他提出“以开放门户利用外资为振兴实业之计D而且处之以积极慎重、量力而行、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政策。正是由于张謇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民国初年的经济法制建设能够快速而较为顺利地开展起来,一系列的经济法规得以制定颁布,并获得广大工商界的拥护。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初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在民国初年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4.
材料 北宋初年,承五代旧习,士风衰敝,士大夫少有气节。宋代从君王到开明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建设。早年范仲淹曾论述:“三代圣王致治天下,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使其服礼乐之风,乐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然后命之以爵,授之以政,济济多士,咸有一德。”汪藻《广德军范文正公祠堂记》载:“初,广德人未知学。公(范仲淹)得名士三千人为之师,于是郡人之擢进士第者相继。”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知苏州,“奏请立郡学”,邀请知名学者胡瑗主持苏州学府,随着仕途变迁,又先后在饶州、润州、邱州、邓州设立府学。其间,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明确规定“请诸路、州、郡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范仲淹的教育言行。
——摘编自诸葛忆兵《范仲淹与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重学的原因,并概述其教育实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范仲淹的教育言行。
2.单选题- (共19题)
5.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形成了一套简约、具有弹性的法律体系。然而,法律的颁布只是理念上的。同时,公民大会通过的议案,如经陪审法庭判决与城邦相抵触,不仅法案要撤销,而且提案人还要受到严厉制裁。”这种现象说明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臻于完善 |
B.公民大会的实权遭到削弱 |
C.社会崇尚理性精神 |
D.民主政治具有历史局限性 |
6.
公元前304年,罗马执政官阿庇留斯克劳狄将法庭行事历和诉讼程式汇编成书,其秘书弗拉维尤斯(被释奴隶之子)将此书公诸于众。公元前280年,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大祭司科伦卡尼开始公开向公民讲授罗马法,提供法律意见。这反映出罗马法
A.维护了平民利益 |
B.有民主化的倾向 |
C.出现普及化趋势 |
D.取消了贵族特权 |
7.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指出:“以往自由主义的功用是对王权实行限制,而未来自由主义的功用是对议会权力加以限制”。故而,他讽刺当时其他宪政学者所谓英国已经确立并将继续保持议会至上原则的观点,是缺乏远见的侈谈和“巨大的政治迷信”。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议会核心地位丧失 |
B.内阁的权力在膨胀 |
C.民主法治遭到破坏 |
D.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
8.
据统计,1866年至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法律中,涉及授予总统处理经济问题自由裁决权的条款共计110条,其中1933年前有32条,1933年后达到78条。这反映出美国
A.制衡总统机制逐步健全 |
B.总统取得了部分立法权 |
C.总统的行政权渐趋扩大 |
D.三权分立体制受到冲击 |
9.
清代的“外贸”制度,原是“一口通商”,后来,通商扩及五口,全国外贸进出口中心移往长江下游。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
B.当时中国外贸出现半殖民地色彩 |
C.全国外贸中心南移的趋向 |
D.晚清政府致力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
10.
李大钊曾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洞开……在外货竞争之下……鸦片战争的对外赔款以及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总此诸因,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收,旧税增额,遂以酿成太平天国的大革命。”李大钊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因为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变得腐败无能 |
B.农民深受清政府的盘剥被迫反抗 |
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
D.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1.
下面是画家张漾兮于1937年9月7日发表在《四川日报》上的漫画《乐极生悲》。该漫画体现了作者


A.猛烈抨击日军侵华罪行 |
B.揭露日寇扩大侵华阴谋 |
C.对抗战抱有必胜的信心 |
D.呼唤民族抗战早日实现 |
12.
张海鹏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出现这一结局主要是由于
A.孙中山变革社会能力不足 |
B.群众对三民主义认识肤浅 |
C.缺乏强有力政党领导革命 |
D.满清政府的势力过于强大 |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中规定,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将采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推行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 |
B.实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 |
C.开始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
14.
邓小平曾说:“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都是开放,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更加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邓小平意在说明
A.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 |
B.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国民共识 |
C.改革与开放系一体两面关系 |
D.对外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15.
1999年诞生的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成果,截至2012年,德国等24个国家允许本土货币与欧元共同流通,包括法国在内共有9个国家取消本土货币而统一流通欧元。这体现出
A.西欧各国努力推动欧共体的发展 |
B.联合的欧洲实力大大加强 |
C.货币加强了欧洲各国政治趋同性 |
D.欧洲一体化取得突出成就 |
16.
下面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欧共体出口方面的对比表。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国家或组织 | 1965〜1972年出口增长率 | 1972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 |
美国 | 80% | 13.4% |
欧共体 | 150% | 33.7% |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西欧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 |
B.世界多极化趋势正逐步发展 |
C.“—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
D.世界两极格局最终走向解体 |
17.
下面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对比表(约)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
西汉 | 24707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代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11224760 | 62.9% | 6624296 | 37.1% |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南北经济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
B.政策导向是人口变化的重要原因 |
C.政治中心的南移推动了人口占比的根本变化 |
D.人口比例变化体现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
18.
下图是陕西绥德不同地方发现的两块汉代画像石。据此推知,汉代


A.传统耕作方式开始在我国出现 |
B.犁耕技术在绥德地区得到推广 |
C.绥德农业生产技术在全国领先 |
D.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在逐步形成 |
19.
乾隆二十年,清廷重申行商承揽茶叶、生丝等大宗出口货的贸易,只有扇、刺绣等八种手工业品允许行外散商、铺商在行商加保的条件下与外商交易,违禁则要受到惩罚。此举
A.将中国古代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 |
B.加强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 |
C.是大力发展朝贡贸易的必然结果 |
D.对广州十三行的经营权有所压制 |
20.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种变化说明
A.江南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
B.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
D.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21.
赵林在《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中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作者认为
A.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 |
B.宗教改革影响在文艺复兴之上 |
C.文艺复兴运动存在人文主义滥觞 |
D.文艺复兴运动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
22.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从辛亥革命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此观点说明新文化运动
A.侧重意识方面的民主启蒙 |
B.为广大民众普及了共和知识 |
C.探寻了中国式共和的途径 |
D.深刻地揭示了假共和的根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