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20世纪世界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战争对美国崛起所起的作用。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
——摘编自李惠胤等《略论“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在战争中州权主义因其最终导致联邦分裂和维护奴隶制度的严重后果声名狼藉,战后加强联邦权力和威权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发展……推进了美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南北战争以统一战争始,以废除黑人奴隶制的革命终。在战争期间颁布的宅地法……就是用革命的手段,以最有利农民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问题。废除了黑奴制直接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障碍,土地问题的解决直接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还利用政权,通过“南方重建”等行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美国梦,美国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摘编自余志森《南北战争结束150周年记:美国崛起的开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战争对美国崛起所起的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上海物价稳定。除了少数年份因丰歉偶有涨落外,粮价相对稳定在这个水平。……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进口,使松江等地手工纺织业开始衰退。鸦片进口量骤增,从40年代中叶的每年4万多箱至50年代每年约7万箱。十余年中,进口鸦片总数达七八十万箱,合三四亿银元。尽管中国茶、丝出口量直线增长,但外贸价格受外商、买办商人的控制,致使白银外流,物价(米价)上扬。
材料二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国民政府退出上海,上海成立日伪政府……至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期是物价狂涨时期,米价从每石238元涨至150万元,上涨6302倍,且上涨率逐年递增。日伪政府成立米统会,企图限制黑市,平抑米价,结果食米来源越来越少,米价则愈涨。民国三十三年底,黑市米价每500克竟达5万元以上,黑市煤每吨涨至20万元以上。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上海市的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1993年,按照国家规定,上海放开粮油购销价格,食品价格才上涨明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伪时期上海米价疯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米价变动的积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物价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上海物价稳定。除了少数年份因丰歉偶有涨落外,粮价相对稳定在这个水平。……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进口,使松江等地手工纺织业开始衰退。鸦片进口量骤增,从40年代中叶的每年4万多箱至50年代每年约7万箱。十余年中,进口鸦片总数达七八十万箱,合三四亿银元。尽管中国茶、丝出口量直线增长,但外贸价格受外商、买办商人的控制,致使白银外流,物价(米价)上扬。
材料二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国民政府退出上海,上海成立日伪政府……至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期是物价狂涨时期,米价从每石238元涨至150万元,上涨6302倍,且上涨率逐年递增。日伪政府成立米统会,企图限制黑市,平抑米价,结果食米来源越来越少,米价则愈涨。民国三十三年底,黑市米价每500克竟达5万元以上,黑市煤每吨涨至20万元以上。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下,上海市的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1993年,按照国家规定,上海放开粮油购销价格,食品价格才上涨明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上海价格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上海米价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伪时期上海米价疯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米价变动的积极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物价变化的认识。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自李悝撰《法经》以来,个人作律盛行,如萧何作《九章律》、叔孙通作《傍章》、张汤作《越宫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诏陈群、刘邵、韩逊、庾嶷、荀说等人纂修《魏律》。汉初实行尚简的立法精神,约法省刑,到汉魏禅代之际,汉律十分繁杂,“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余条,七百七十三万余言”,魏律按照“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原则,实行律、令分编,将原来的傍律、单律、章句等归并到正律中,废除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将各项律令中同类的条目合并为一律,又于律外再修编魏令一百八十余篇,分为州郡令、尚书令和军中令三大类,内容涉及民治、吏治和将治,属于行政法规。汉律中具律在第六篇,具律规定罪名条例,是律文的总则,既不在篇首,也不在篇末,魏律改具律为刑名,置于篇首,统领全文,“律始于刑名者,所以定罪制也”。这种体例遂成此后封建法典的定制,也与现代法典总则在前相吻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律编撰在立法史上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自李悝撰《法经》以来,个人作律盛行,如萧何作《九章律》、叔孙通作《傍章》、张汤作《越宫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诏陈群、刘邵、韩逊、庾嶷、荀说等人纂修《魏律》。汉初实行尚简的立法精神,约法省刑,到汉魏禅代之际,汉律十分繁杂,“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余条,七百七十三万余言”,魏律按照“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原则,实行律、令分编,将原来的傍律、单律、章句等归并到正律中,废除一些有名无实的旧律,将各项律令中同类的条目合并为一律,又于律外再修编魏令一百八十余篇,分为州郡令、尚书令和军中令三大类,内容涉及民治、吏治和将治,属于行政法规。汉律中具律在第六篇,具律规定罪名条例,是律文的总则,既不在篇首,也不在篇末,魏律改具律为刑名,置于篇首,统领全文,“律始于刑名者,所以定罪制也”。这种体例遂成此后封建法典的定制,也与现代法典总则在前相吻合。
——摘编自刘笃才《论魏晋时期的立法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编撰魏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律编撰在立法史上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在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尤其在美国内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导致这些社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劳资矛盾激化。1914年1月,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亨利福特宣布:将把工人的工作时间减至8小时,同时提供每天5美元的工资待遇,这是原先2.34美元日薪的两倍多。这意味着福特公司每年将为此多支出近1000万美元,而当时它的年利润也刚过1000万美元。有经济学家批评福特:“把《圣经》的精神错用在工业场所,拿博爱主义做幌子来争取人心。”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这个企业家竟然为工人增加了一倍多的工资,而且是在没有受到罢工等任何暴力事件影响的情况下。但亨利福持却反复强调,给工人以高工资“是效率问题绝不是慈善行为”,而“工人也无须感谢雇主”,因为“这是一个公平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世界”。事实上,当年年底,福特公司的利润就上升到了3000万美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亨利福特劳工改革措施的实质以及该措施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在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中,尤其在美国内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国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导致这些社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劳资矛盾激化。1914年1月,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亨利福特宣布:将把工人的工作时间减至8小时,同时提供每天5美元的工资待遇,这是原先2.34美元日薪的两倍多。这意味着福特公司每年将为此多支出近1000万美元,而当时它的年利润也刚过1000万美元。有经济学家批评福特:“把《圣经》的精神错用在工业场所,拿博爱主义做幌子来争取人心。”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这个企业家竟然为工人增加了一倍多的工资,而且是在没有受到罢工等任何暴力事件影响的情况下。但亨利福持却反复强调,给工人以高工资“是效率问题绝不是慈善行为”,而“工人也无须感谢雇主”,因为“这是一个公平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世界”。事实上,当年年底,福特公司的利润就上升到了3000万美元。
——摘编自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亨利福特调整劳工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亨利福特劳工改革措施的实质以及该措施产生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8年9月,长篇小说《活着》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地主少爷徐福贵年轻时嗜赌成性。把家里的田产和家产全部输光,变成租地为生的佃户。之后,福责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被解放军俘虏,后被释放回到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贵分到了五亩地,过上了踏实的日子。到了1958年,福责家那五亩地全划到了公社名下,只留下屋前一小块自留地,村长也改称队长了。队长每天早晨在村口吹哨,村里男男女女都扛着家伙到村口集合,分头去干队长分派的活。……多年后,福贵的儿女及女婿相继意外死亡。外孙苦根和福贵一起生活,过了半年,村里将一亩半地分给福贵。福贵没法像从前那样混在村里人中间干活。现在田里的活是不停地叫他,他不去干,就谁也不会去替他干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你所提取的情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慨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材料 2018年9月,长篇小说《活着》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地主少爷徐福贵年轻时嗜赌成性。把家里的田产和家产全部输光,变成租地为生的佃户。之后,福责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被解放军俘虏,后被释放回到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贵分到了五亩地,过上了踏实的日子。到了1958年,福责家那五亩地全划到了公社名下,只留下屋前一小块自留地,村长也改称队长了。队长每天早晨在村口吹哨,村里男男女女都扛着家伙到村口集合,分头去干队长分派的活。……多年后,福贵的儿女及女婿相继意外死亡。外孙苦根和福贵一起生活,过了半年,村里将一亩半地分给福贵。福贵没法像从前那样混在村里人中间干活。现在田里的活是不停地叫他,他不去干,就谁也不会去替他干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你所提取的情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慨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单选题- (共10题)
6.
古罗马曾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私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这说明,罗马法
A.在法官学者的推动下不断革新 |
B.特别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 |
C.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
D.继承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
7.
有学者在评价美国政治制度时说,联邦依靠他们使各州服从,而各州则依靠他们抵制联邦的过分要求。公共利益依靠他们去抵制私人利益,而私人利益则依靠他们去抵制公共利益。……只要人民同意服从法律,他们就力大无穷;而如果人民无视法律,他们就无能为力。材料中“他们”属于
A.政府首脑 |
B.最高法院 |
C.参众两院 |
D.联邦宪法 |
8.
1832年到1867年,英国有十届内阁因下院的不信任投票而倒台。1867年议会改革之后形成一个常规:大臣必须是两院中的人,首相则必须来自下院。迪斯雷利首相曾说:“全部国家权力都集中于下院。”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
B.责任内阁制已名存实亡 |
C.首相权势被明显削弱 |
D.议会垄断国家一切大权 |
9.
五四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打击和批判。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成了主流社会思潮,并将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向高潮。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日趋理性 |
B.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 |
C.政府企图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
D.继承传统文化的诉求 |
10.
1980年,步鑫生接任濒临破产的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采取“联产计酬制”的做法,按照完成定额好坏对工人进行考核,实行实超实奖,实欠实赔,超产得奖不封顶,欠产扣赔不保底,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他这一做法
A.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 |
B.引入市场化管理冲击了企业僵化的局面 |
C.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 |
D.旨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现代企业制度 |
11.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稳步上升;而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复苏乏力,国内贫富差距扩大,民众的不安全感和被剥夺感不断增长,民族主义情结滋生,政府在对外政策上表现为国家利己主义。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导致发达国家处于日益不利地位 |
B.缩小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
C.扩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 |
D.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构成了冲击 |
12.
《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如“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有敢于“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恐吓取人财物者,准盗论,加一等”,材料体现
A.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 |
B.宋代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 |
C.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
D.宋代法律体系完善 |
13.
战国时诸国的变法使基于血缘关系的贵族世袭制逐渐被基于君主意志的军功官僚制替代,权力的天平偏向了君主一方。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礼乐秩序逐渐崩溃 |
B.士族阶层迅速崛起 |
C.官僚政治最终确立 |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14.
1913年,孙中山试图改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要求重新登记的国民党党员履行按手印的仪式,并向其宣誓绝对服从;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在入党誓词中要求“全党党员守则十二条,通令全体同志,一致遵行”。这表明其
A.缺乏真正的民主意识 |
B.“三大政策”由来已久 |
C.革命思想出现了倒退 |
D.希望强化革命的领导力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