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3712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漕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材料二 英国运河的兴起时间与工业革命的兴起时间基本重合,其在天时、地利、人和政策的综合因素促进下,在短短数十年间成长为当时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一项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走完了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大运河挖掘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大运河和英国运河的共同命运,并分别分析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未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
第一条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
第二条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五角伍分、一角)镍币一种铜币四种(、五厘、一厘)。
第三条一圆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计算均以十进。
……
第八条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
第十二条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
……
第二十条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一律停铸。

——摘编自沈云龙《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浴血残杀。普法战争后,统一德国的成廉一世故意选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尽情羞辱法国;于是一战后的议和条约当然也就在凡尔赛宫签订,法国痛宰德国,埋下德国在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1963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和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订了《爱丽舍宫条约》。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就外史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在防务政策以及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切实贯彻条约,两国定期举行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这一条约使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法德轴心”的形成。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德签订《爱丽舍宫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丽舍宫条约》签订的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范缜(约450~515年)认为形(形体)、神(精神)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归于消灭。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形质神用”的观点,即形体是精神的质体,精神是由“形”派生出来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这个主体而单独存在。范缜认为精神作用是活人的特有属性,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感知觉)和“虑”(思维),并指出两者的差别,认为“浅则为知,深则为虑”。范缜强调物体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范缜主张人们应禀承天性,加强自我修养,各守其职,各安天命。其著作《神天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摘编自潘富恩、马涛《范缜评传》

(l)根据材料,橄括范缜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缜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3.单选题(共19题)

6.
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指出:“梭伦政制……按照希腊的政治概念,这是一种金权政治(Timocracy),而不是民主政治。”他的评价针对的是梭伦改革中的
A.废除债务奴隶制度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7.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8.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和军队最高首脑,但总统签署的法令必须有一名内阁成员副署方能有效;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但是需要参议院同意;内阁由总统任命,但需要对议会负责。这体现出当时
A.君主、共和两派的斗争与妥协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法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责任内阁制度初步确立
9.
独立之后美国各州享有立法权,1787年汉密尔顿宣称:“对宪法以及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的解释权应属于最高法院。”“宪法与法律相较,以宪法为准。”“最高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汉密尔顿这样说的根本目的是
A. 树立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
B. 确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共和政体
C. 理顺普通法律和宪法之间的关系
D. 维护扩大中央权力的联邦体制设计
10.
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修正的原因是
A.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B.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C.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D.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1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王明主张“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要求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统一指挥,统一编制,统一武装,统一纪律,统一待遇,统一作战,统一行动”。“服从”与“统一”的主张
A.反思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B.缓和了国共两党间的矛盾
C.存在忽视抗日自主性的问题
D.提升了共产党军队的地位
12.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A.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C.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D.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13.
在当今中国史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所反映出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B.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C.开创了另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D.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
14.
1954 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 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也全部去掉了。该做法的主要目的 是
A.表述平实体现人民性B.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C.表述准确以避免歧义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15.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 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 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16.
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17.
唐朝设有专门督察财政税收、金融流通等经济政务的监察官,对官吏的经济犯罪进行察访和弹劾,这加强了政府对财政的监察,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表明唐朝时期的监察制度
A.扩大了监察的范围
B.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C.经济立法走向完善
D.重视打击经济腐败
18.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19.
始记载,明代政府实行市场采购政策,也就是政府将所衙的涉及国计民生的公共物资,除少数由官办工厂制造外,大部分向市场采购,或进行招商承办。材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已获垄断地位
B. 国家扶协民营手工业发展
C. 官商勾结已渗透经济领域
D. 国家经济生活趋向市场化
20.
“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机器给发明出来,它们极为重要,如轮子,如帆船,如风车和水车。但是,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纯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我们知道,我们将制造出越来越完善的机器。”这一表述主要阐明
A.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B.科学理论对工业发明的重要作用
C.机器的发明主要源自经验
D.近代以前人们就发明了机器
21.
16世纪,开辟新航路的西葡两国普遍认为海洋不是开放的,所有海域属于发现它的国家;17世纪初,在荷兰产生了海洋主权观念;二战后,国际上逐渐形成了领海、专属经济区、公海等海域分类。这种变化反映了
A.西葡殖民体系分崩离析B.荷兰人成为海上马车夫
C.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海洋问题的法制化趋势
22.
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 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23.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在于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扩大了农民土地经营的自主权
C.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24.
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运动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