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考前冲刺训练(二)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3251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9/8/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以前世博会一览表(部分)

时间

1851

1855

1862

1867

1873

1876

1878

1883

1889

1893

1900

举办国

英国

法国

英国

法国

奥地利

美国

法国

荷兰

法国

美国

法国

 

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出的产品主要有:轨道蒸汽牵引机、蒸汽锤、高速汽轮船、起重机等。1876年,美国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主要有:电报机、留声机、贝尔电话机、照相机等。

材料二 150多年来,世博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还是全球各种文化交流的盛会,形式多样的会议和论坛对于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第一次出现了主题和主题演绎的概念。……以展示物质产品和技术为主的世博会,也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新型世博会。

——乔兆红《世界博览会与世界整体发展》

材料三1933年以来世博会一览表(部分)

时间

举办家

主题

时间

举办国

主题

1933

美国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

美国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

比利时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

美国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

法国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科技

1985

日本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

美国

明日新世界

1990

日本

人类与自然

1958

比利时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

葡萄牙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

美国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

德国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

美国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

日本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

日本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

中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

美国

无污染的进步

2015

意大利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摘编自《历届世博会主题一览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世博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现代“新型世博会”的含义。
2.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楚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万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3)据材料一、三兵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回答有关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2.单选题(共32题)

4.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影响
C.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5.
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图1(局部)     图2
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6.
“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为着履行这种职责,需要很多的经费,而政府本身没有米谷金钱,故须向农民、商人征收赋税,以资壤持,但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上述言论意在说明
A.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人权
C.政府和人民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D.人与人之间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
7.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8.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9.
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10.
《西方哲学十五讲》中讲到:“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上帝也预先安排好了对人的拯救……个人的公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但人们也不应当放弃现世的努力,而是应当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加尔文的“先定论”从本质上看
A.坚定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B.是自相矛盾的哲学命题
C.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反映了资产阶级早期的利益诉求
11.
“他们并不把事情本身认作有效准,而是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以感觉为最后因由。”“他们”指
A.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者
C.宗教改革者
D.启蒙运动者
12.
《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人,跟父亲下山进程,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到:“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用这则故事说明了
A.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现世幸福
B.人们要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C.人的天性无所不在,不可窒息
D.封建等级观念阻碍了社会进步
13.
“苏格拉底给人类的是哲学,亚里斯多德给人类的是科学,苏格拉底以前也有哲学,亚里斯多德以前也有科学,不过从他们之后,哲学与科学才大大进步了。”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成就是
A.探究宇宙的本质
B.探讨人生意义
C.探索人与神的关系
D.重视科学方法之研究
14.
科学革命时代,有科学家提出机械论解释整个宇宙自然界的运转;启蒙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强调人所拥有的天赋权利。前者以自然为主,后者强调人文,看似无太大关系,但其实都有一共通的特色。二者的共同点是
A.重视实际经验
B.寻求自然法则
C.论述进步史观
D.强调改革的重要
15.
“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16.
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C.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D.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17.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其有五谷果寙,非中国所殖者,仅存其名而已,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从文中可知,该书的突出缺陷是(  )
A.成书的方法B.重农抑商思想C.忽视外来物种D.忽视园艺业
18.
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之后迅速在欧洲普及。18世纪初,雍正政府刻了25万枚铜活字,在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束之高阁。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中西方
A.生产方式的差异
B.政府支持力度不一
C.技术水平的高低
D.市场内在需求不同
19.
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该刻石为李斯所书,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字体是
A.篆体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20.
“千秋事业转眼过;万里江山咫尺间”“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如上对联形象地描述了我国古代的
A.杂技艺术B.歌舞艺术C.书法艺术D.戏曲艺术
21.
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蒸汽机B.计算机
C.牛顿经典力学D.达尔文进化论
22.
牛顿通过棱镜发现了白光的光谱,但仅仅几十年后人们就不再满足,因为慕尼黑的弗劳恩霍菲尔发现不同光源的光谱是不同的,引导人们去研究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构成。这一进步在科学上的意义是
A.完善近代科学体系
B.推动相对论的提出
C.奠定量子理论基础
D.否定了牛顿的理论
23.
一位学者对某种理论感叹:“谁还能继续相信自然界中有一种和谐的秩序?它岂不只是不同物种不断斗争的战场?在这战场上,唯一的标准只是生存和前进”这种理论(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进化论
C.相对论D.量子理论
24.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25.
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形容正确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D.相互交融共生共长
26.
康有为“尊孔”与陈独秀“排孔”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否定旧思想,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发动群众
D.为实现各自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27.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B.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D.士大夫醉生梦死
28.
邓小平理论与***思想相同的思想核心是
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实事求是
C.统一战线
D.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29.
纵观20世纪中国三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重在如何实现社会转型和民族振兴,其中既有创见、前瞻,又有幻想;***思想重在如何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既有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又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脱离实际的空想;邓小平理论重在如何突破传统理论及“左”倾理论的藩篱,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也难免有所疏漏。总之,不管它如何贴近时代主题,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某些特征在现时代的表征。其表征之一是(  )
A.实用性B.玄想性C.科学性D.爱国性
30.
2008年9月27日,宇航员翟志刚进行了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A.“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并成功返回
D.“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31.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  )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D.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
32.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3.
(加试题)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米兰古城遗址出土了据称是唐代回鹘人坎曼尔抄写的《坎曼尔诗签》,被史学大师郭沫若赞誉为“无价之宝”。1991年学者杨镰经过学术论证和计算机关键字检索等,指出这一文物应系伪造。下列对此问题的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坎曼尔诗签》是出土的实物史料,真实性不容置疑
B.文物都须经计算机等先进科技验证,才能辨别真伪
C.郭沫若是权威的史学大师,其结论应比杨镰先生的可信
D.出土的文物本身也有可能造假,故需要多方考证
34.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35.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D.三大政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