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从纺织业起步向机器制造发展,并使铁路、航运等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制盛行,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美国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出现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发展。因而这一时期是美国城市化在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代。此外,多数城市已成为近代工业基地,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最大的城市纽约为首,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体系,它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城市体系的形成,也加速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
材料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从纺织业起步向机器制造发展,并使铁路、航运等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制盛行,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迅猛增长。美国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出现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同步发展。因而这一时期是美国城市化在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代。此外,多数城市已成为近代工业基地,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最大的城市纽约为首,初步形成了一个城市体系,它对周围的地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城市体系的形成,也加速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欧阳世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析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城市化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推动因素。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传统”,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之“统”体现着古往今来人类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同时又在“传”中必然地历经各种变迁与考验,并与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在相互借鉴中表现自身和熔铸新生。
现代性就是社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己相应的新传统。“传统”相对于“现代”才体现出自身作为传统的意义,“现代”是因为有相应的“传统”才显示出自身作为现代的蕴含。
材料 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传统”,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之“统”体现着古往今来人类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同时又在“传”中必然地历经各种变迁与考验,并与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在相互借鉴中表现自身和熔铸新生。
现代性就是社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己相应的新传统。“传统”相对于“现代”才体现出自身作为传统的意义,“现代”是因为有相应的“传统”才显示出自身作为现代的蕴含。
——摘编自郑杭生《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
结合材料,围绕“传统与现代”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运用相关历史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18题)
4.
修昔底德认为:“他(伯利克里)能够尊重人民的自由,同时又能够控制他们。是他领导他们,而不是他们领导他。当他看见他们过于自信时,他会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危险;当他们没有真正的理由而丧失勇气时,他会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反映出修昔底德
A.认为伯利克里过于专制 |
B.注意把民主和自由平等联系起来 |
C.认识到精英政治的优点 |
D.反对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
5.
鸦片战争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而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却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这反映了清政府
A.已经收回了贸易主权 |
B.取悦列强奴颜婢膝的行为 |
C.融入世界的积极态度 |
D.已经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
6.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
7.
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
8.
1948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50年代初,***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这表明我国外交
A.始终坚持不结盟原则 |
B.走出美苏冷战的阴影 |
C.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
D.已经打开全新的局面 |
9.
马歇尔计划要求欧州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1948年,英、法等16个国家成立了欧州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1950年,法国、德国等16个受援国在美国5亿美元拨款的支持下,创立欧洲支付同盟,对成员国相互间的所有贸易采用双边记账、集中抵销的办法予以清算。西欧国家的这些举措
A.意在建立新型货币体系 |
B.有助于争取美国援助 |
C.意在建立区域经济集团 |
D.有助于多边贸易发展 |
10.
部分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情况一览表
根据以上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 | 举办地 | 参加国家或地区及数量 | 未参加国家或地区及数量 | 奖牌榜 |
1976年 | 蒙特利尔 | 美国、苏联等92个 | 中国台湾以及28个非洲国家 | 苏联 |
1980年 | 莫斯科 | 民主德国、波兰等81个 | 美国、中国等66个国家和地区 | 苏联 |
1984年 | 洛杉矶 | 罗马尼亚、中国等140个 | 苏联、民主德国等19个国家 | 美国 |
1988年 | 汉城 | 苏联、中国等159个 | 朝鲜等国家 | 苏联 |
1992年 | 巴塞罗那 | 美国、独联体等169个 | 无 | 独联体 |
根据以上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苏联体育优势长期领先世界 |
B.世界各国人民逐渐走向团结一致 |
C.政治对体育的干涉越发明显 |
D.世界局势缓和冷战阴影逐渐褪去 |
11.
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
12.
工业革命广泛开展以后,英国企业家在开办棉纺工厂的同时,继续与手工生产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手工织布的报酬急剧下降时,企业主为了成本着想,宁肯长期使用手工而不愿采纳新技术,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技术的推广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
B.落后的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C.技术革新并没有满足生产的需要 |
D.传统手工业依然占据了优势地位 |
13.
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
B.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
C.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
D.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
14.
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
15.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
C.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
D.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
16.
法国思想家卢梭批评英国人“只有在选举议会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议员一经选出,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这表明卢梭主张
A.人民主权不可分割 |
B.推翻英国的君主制 |
C.权力必须实现相互制约 |
D.订立契约保证人民自由 |
17.
《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
B.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
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
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
18.
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A.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
B.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
C.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
D.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
19.
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A.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
B.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
C.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
D.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
20.
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5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