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契约思想是在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反专制、反宗教愚昧,提倡人性、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反封建专制、要求建立政治自由的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催生、渐次发展起来的。……从此,对人类智慧的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公民的概念取代了臣民的概念,自由契约观念取代了人身依附观念。这些观念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财富、自由与平等。
——杨国栋《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回溯、思想评价及宪政意蕴》
材料二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在社会契约论看来,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契约确立了作为统治者的政府和被统治者的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现代宪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同时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实际上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订立的一项契约。因为一个合法的政治社会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同意应在人们为建立政府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反映出来。
——蒋永甫《现代国家构建:社会契约的维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社会契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
(2)据材料二,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精神在现代国家建构中是如何体现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契约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材料一社会契约思想是在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反专制、反宗教愚昧,提倡人性、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反封建专制、要求建立政治自由的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催生、渐次发展起来的。……从此,对人类智慧的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公民的概念取代了臣民的概念,自由契约观念取代了人身依附观念。这些观念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财富、自由与平等。
——杨国栋《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回溯、思想评价及宪政意蕴》
材料二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在社会契约论看来,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契约确立了作为统治者的政府和被统治者的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现代宪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同时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实际上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订立的一项契约。因为一个合法的政治社会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同意应在人们为建立政府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反映出来。
——蒋永甫《现代国家构建:社会契约的维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社会契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
(2)据材料二,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精神在现代国家建构中是如何体现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契约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2.单选题- (共21题)
3.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4.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 |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
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
5.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民与政府的距离越扩大,则贡赋也就越沉重。因此,在民主制之下人民负担最轻,在贵族制之下负担较大,在国君制之下就承担着最大的重担了。”材料反映了
A.“自由、平等、博爱”是社会进步的不 |
B.民主制是社会进步的最佳选择 |
C.自由主义政策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D.国君制、贵族制和民主制都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
6.
“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这场运动
A.唤醒了人性的复苏 |
B.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
C.诠释了理性的内涵 |
D.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
7.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他的根据是
A.法国曾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 |
B.美国革命是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爆发的 |
C.法国启蒙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 |
D.美法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
9.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10.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与独立性 |
B.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11.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元朝的高压统治 |
D.科考功名的需要 |
12.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13.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田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
14.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上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A.《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C.《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
D.《变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
15.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A.倡导“开眼看世界” |
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
C.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16.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说:“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这表明孙中山( )
A.认为改革是当时中国最好的选择 | B.反对中国将来走共和之路 |
C.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 D.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革命 |
17.
《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一“诗篇”回答了当时的重要问题是
A.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B.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D.什么是“一国两制” |
18.
邓小平曾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以下文章中,打破了“文革”的精神枷锁,并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是( )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B.《新民主主义论》 |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19.
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 |
C.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
20.
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
B.“双百”方针的提出 |
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
D.“双为”方针的提出 |
21.
下列科技成就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取得的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④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⑤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④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⑤完成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③④⑤ | D.①④⑤ |
22.
小说《农民》是一部直接描写法国农村阶级斗争的最长的长篇小说。它描述了复辟王朝时期农村中资产阶级联合农民同返回农村的贵族地主进行较量,终于把贵族赶走的过程。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
A.雨果 | B.巴尔扎克 | C.罗曼•罗兰 | D.列夫•托尔斯泰 |
3.选择题- (共5题)
23.
如图(a)所示,一质量为m的滑块(可视为质点)沿某斜面顶端A由静止滑下,己知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滑块到斜面顶端的距离x的关系如图(b)所示。斜面倾角为37。,长为l,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