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西思想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照抄材料的不给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分析200年前中国文化热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一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活动的内容和作用(照抄材料的不给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分析200年前中国文化热对欧洲的影响。
2.
在欧洲启蒙运动中,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分权学说。该学说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发展,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一块基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于1690年发表《政府论》,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议会行使最高主权的立宪君主制。而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主权必须通过以下方式受到限制:其一,人民在政府不能保障其自由的时候可以起来推翻它;其二,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它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利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材料三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基本内容,并指出孟德斯鸠和洛克分权学说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材料一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于1690年发表《政府论》,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是由议会行使最高主权的立宪君主制。而为了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主权必须通过以下方式受到限制:其一,人民在政府不能保障其自由的时候可以起来推翻它;其二,必须对主权进行分割,将它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让三者互相牵制,以杜绝权利的滥用和专制现象的发生。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
材料三 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基本内容,并指出孟德斯鸠和洛克分权学说的差异。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思想主张,并比较二人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思想,该思想的流行对当时中国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三个政治派别共同的政治追求。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主要政治思想主张,并比较二人政治主张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三,归纳陈独秀的主要思想,该思想的流行对当时中国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三个政治派别共同的政治追求。
2.单选题- (共29题)
4.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
5.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
6.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人民主权说 |
B.天赋人权学说 |
C.社会契约论 |
D.三权分立学说 |
7.
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所说的“反动”主要指的是
A.否认宗教神学 |
B.享受现世人生 |
C.追求高雅精致 |
D.反对君主专制 |
9.
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
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
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
10.
“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文中省略处应为
A.康德 |
B.苏格拉底 |
C.智者学派 |
D.伏尔泰 |
11.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1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树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
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
C.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
12.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苏格拉底认为“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后者纠正了前者的缺陷,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前者的缺陷在于
A.忽视了人的道德 |
B.否认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 |
C.忽视了人的知识 |
D.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 |
13.
康德生活在严格实行新闻检查制度的普鲁士的统治之下。他一再强调必须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认为“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这表明
A.启蒙的目的就是获取言论自由 |
B.普鲁士人无法进行真正的思考 |
C.康德将宣扬理性与反对专制相结合 |
D.康德为争得自己的自由而倡导启蒙 |
14.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 B.反对神灵崇拜 |
C.注重物质生活 | D.强调人的价值 |
15.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18.
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
B.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 |
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
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
19.
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
B.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
D.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
20.
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遍布四川各地的供电网络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抗震救灾、灾后重建都离不开充足的电力供应。人类用电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在理论上主要得益于
A.诺贝尔 |
B.爱迪生 |
C.西门子 |
D.法拉第 |
21.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赞在狱中自尽身亡。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上述悲剧的发生 |
B.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度,该现象的出现属于偶然现象 |
C.东西方同一时期都呈现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
D.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两人都挑战传统.威胁专制统治 |
22.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23.
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对有清一代学术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光)咸(丰)之学新。”导致清代学术走向“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 |
B.西学东渐为中学注入新的活力 |
C.日益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
D.经世致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 |
24.
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主要批评了洋务派
A.师夷长技不合国情 |
B.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
C.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 |
D.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
25.
鲁迅曾经这样评价李大钊:“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对于此处的“先驱者”的准确理解是
A.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
B.是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主将 |
C.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始人 |
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
26.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话语的作用 |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C.有意抬高***的政治地位 |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
27.
钱穆先生在《如何研究政治史》一文中指出:“汉武时代所创始的盐铁(官营)政策,即就近代观念言,亦系一种颇为进步的经济政策。……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中山先生倡导……其实亦在中国传统政制中有渊源。”那么,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应该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民族革命,坚决反帝 |
C.结束专制,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28.
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B.实行全民族抗战 |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
D.宣传新三民主义 |
29.
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A.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
C.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D.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
32.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
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
D.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
3.选择题- (共8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