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在《农政全书》中从增加生产的角度论述了人口问题。为了解决“南人之众,北人之寡;南之土狭,北之土芜”的矛盾,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发挥人力和力的生财作用,徐光启提出“均民”主张,即将南方过剩的劳动力迁移于北方荒旷的土地上从事粮食生产。徐光启认为“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即人口大约每三十年即增加一倍的人口增长规律。……“前代数世之后,每患财乏者,非乏银钱也。承平久,生聚多,人多而又不能多生谷也”。“今天下亦匮甚矣,食者众而生者寡焉”。徐光启虽然还没有可能明确地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率的见解,但是他以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途径解决人口增长与物质生活资料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思想同样是进步的,对现实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但是由于他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性,他的观点不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摘编自谢飞《试论徐光启的经济思想》等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他认为“大不列颠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极有可能不超过25年。……人口增长快于食物供给是一种自然趋势。因此,除非夫妇通过晚婚和节育进行控制,否则人口将超过维持它所需要的资源。”……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徐光启、马尔萨斯关于人口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光启、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在《农政全书》中从增加生产的角度论述了人口问题。为了解决“南人之众,北人之寡;南之土狭,北之土芜”的矛盾,在全国范围内充分发挥人力和力的生财作用,徐光启提出“均民”主张,即将南方过剩的劳动力迁移于北方荒旷的土地上从事粮食生产。徐光启认为“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即人口大约每三十年即增加一倍的人口增长规律。……“前代数世之后,每患财乏者,非乏银钱也。承平久,生聚多,人多而又不能多生谷也”。“今天下亦匮甚矣,食者众而生者寡焉”。徐光启虽然还没有可能明确地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率的见解,但是他以扩大生产、增加财富的途径解决人口增长与物质生活资料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思想同样是进步的,对现实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但是由于他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性,他的观点不可能带来什么影响。
——摘编自谢飞《试论徐光启的经济思想》等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他认为“大不列颠人口翻一番的时间极有可能不超过25年。……人口增长快于食物供给是一种自然趋势。因此,除非夫妇通过晚婚和节育进行控制,否则人口将超过维持它所需要的资源。”……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徐光启、马尔萨斯关于人口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光启、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魁奈、狄德罗、爱尔维修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都是“百科全书派”的领导人。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中国的统治者明白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国家奉为楷模。霍尔巴哈宣称法国要想繁荣必须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
——《2014中国大时局》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和迁就的,这两样孰好孰歹,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不做议论;但或是仍旧用中国的老法子,或是改用西洋的新法子,这个国是,不可不首先决定。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三 记得十几年前听老师在讲课中提及,人类未来,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中国人的世纪,并不是我们狭窄的民族意识下的中国人统治全世界的想法,而是融合了几千年来不同的地域、不同思想,最后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精神而成为世界大同的世纪。他说:“那将是一个融合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方法,中国文化的精神的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世纪这才是中国人的世纪的真义。”
——侯承业《南怀瑾的理念》P97页,复旦版,1996年。
(1)解释材料一中“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秉持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一在认识上有何共通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这一思想认识的现实逻辑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材料一 魁奈、狄德罗、爱尔维修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都是“百科全书派”的领导人。他们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中国的统治者明白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中国的学说值得所有国家奉为楷模。霍尔巴哈宣称法国要想繁荣必须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
——《2014中国大时局》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和迁就的,这两样孰好孰歹,是另外一个问题,现在不做议论;但或是仍旧用中国的老法子,或是改用西洋的新法子,这个国是,不可不首先决定。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三 记得十几年前听老师在讲课中提及,人类未来,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中国人的世纪,并不是我们狭窄的民族意识下的中国人统治全世界的想法,而是融合了几千年来不同的地域、不同思想,最后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精神而成为世界大同的世纪。他说:“那将是一个融合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方法,中国文化的精神的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世纪这才是中国人的世纪的真义。”
——侯承业《南怀瑾的理念》P97页,复旦版,1996年。
(1)解释材料一中“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秉持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一在认识上有何共通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这一思想认识的现实逻辑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8题)
3.
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
B.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 |
C.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
D.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 |
4.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
5.
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古人云:‘木奴千,无凶年。’木奴者,一切树木皆是也。自生自长,不费衣食,不忧水旱,其果木材植等物,可以自用,有余又可以易换诸物。若能多广栽种,不惟无凶年之患,抑亦有久远之利焉。”作者在这里强调广种树木的作用在于
A.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衣食问题 |
B.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C.能够防止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 |
D.比种粮食成本低,经济效益更好 |
6.
一位学者在其著作中描述了某重大历史事件:“在经济领域中,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这就是
A.智者运动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7.
《红楼梦》和《十日谈》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A.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
8.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现代的自然研究,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但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他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是
A.“发现人”的时代 |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
C.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
D.“科学”时代 |
9.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
13.
在宋代常用“灾及梨枣”来讽刺刻印的书没有价值,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这表明当时
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品
②毕昇发明的木活字被广泛使用
③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④雕版印刷风行
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品
②毕昇发明的木活字被广泛使用
③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④雕版印刷风行
A.①②③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③④ |
14.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研究了大量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著作,经过长期推算,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日心体系。该体系虽不是科学的理论,但是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科学本身的意义。下列对其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否定了教会宣扬的“地心说”
②打破了教会对科学的垄断
③动摇了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④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①否定了教会宣扬的“地心说”
②打破了教会对科学的垄断
③动摇了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④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7.
因为天主教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圣经教诲,而加入了太多教皇的个人意志以及各类神学家的自身成果,所以许多信徒开始质疑天主教的教义和组织,发起回归圣经的行动来,因这种回归而陷于困境的思想理念是
A.人文主义 |
B.因行称义 |
C.因信称义 |
D.先定论 |
18.
中国古代在社会动乱比较激烈时或是在大动乱前后,总有史学杰作出现。经过有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到汉武帝时,可马迁写出了《史记》;两宋时阶级、民族矛盾交织,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这表明中国古代史学
A.繁荣于社会动乱时期 |
B.重视历史事实客观性 |
C.侧重历史的借鉴作用 |
D.编撰体例呈现多样化 |
19.
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A.行为规范 |
B.施政之术 |
C.人伦秩序 |
D.价值准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