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
——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
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材料二 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逐渐展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金融调整。中国是个银本位国家。美国在三十年代前期采用的白银政策,严重地危害了中国金融。美国高价收购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金融界受到世界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动荡不稳,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共计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作为三行的基金。1935年11月3日,又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三大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法币的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稳定了金融。金融界的充实与稳定,银行放款的增加,使投资工业变得有利可图,这便刺激了资本家投资的欲望,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1935年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钱币演变的趋势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调整货币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材料一 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后,钱币形态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时间 | 特征 |
商晚期到春秋初期 | 形态上比较原始;开启后世钢铸币先河;没有出现文字。 |
春秋初到战国晚期 | 钱币上出现文字,以纪地为主;种类进一步增多;钱币的标准化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出现圆形化趋势。 |
秦统一到唐中期 | 由纪地变为纪重;钱币的形制初步统一;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
唐中期到清朝覆灭 | 钱币的质地多样,宋朝出现纸币,明清时期以银为主;少数民族铸币深受汉族铸币的影响;对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
——摘录自张宏明《钱币》
材料二 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逐渐展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金融调整。中国是个银本位国家。美国在三十年代前期采用的白银政策,严重地危害了中国金融。美国高价收购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金融界受到世界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动荡不稳,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共计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作为三行的基金。1935年11月3日,又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三大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法币的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稳定了金融。金融界的充实与稳定,银行放款的增加,使投资工业变得有利可图,这便刺激了资本家投资的欲望,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1935年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钱币演变的趋势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调整货币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承天太后(953—1009年),名萧绰,辽景宗皇后,辽圣宗生母,自保宁元年景宗即位至圣宗统和二十七年,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多次击败试图夺位的宗室贵族,化解政权交接的危机。她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承天太后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上,辽与中原已十分接近。承天太后多次遣使诸道劝农,视禾稼,禁止诸军官非时畋猎妨农,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有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划定双方边界,辽宋结束了军事对峙状态,开展互市贸易,和平友好交往,辽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在历史的影响。
材料 承天太后(953—1009年),名萧绰,辽景宗皇后,辽圣宗生母,自保宁元年景宗即位至圣宗统和二十七年,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多次击败试图夺位的宗室贵族,化解政权交接的危机。她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承天太后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上,辽与中原已十分接近。承天太后多次遣使诸道劝农,视禾稼,禁止诸军官非时畋猎妨农,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有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划定双方边界,辽宋结束了军事对峙状态,开展互市贸易,和平友好交往,辽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推进政权汉化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在历史的影响。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9世纪20年代(前后),仍然控制议会的英国贵族就为维护声誉而颁布了若干改革提案,用于帮助工人阶级。……1819年和1833年的《工厂法》中对雇佣童工做出了限制,并且规定童工至少在工作地点接受一点教育。(但是,9岁孩子在工作日从事8小时苦力,13岁的孩子一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6天都视作完全合法!)
妇女和10岁以下的男孩在1842年以后就不允许在矿井工作了。在这之前,大部分又苦又累、对任何人而言都非常危险的地底采矿工作都是由妇女和孩子完成的。在大部分纺织厂,体力远没有耐力和敏捷来得重要。妇女和孩子身材娇小,可以自由灵巧地穿梭于拥挤的织布车间,并且他们对工资要求比男子要低得多。在1833年法令颁布之前,年仅7岁的孩子做12-13小时的轮班是很常见的。法令颁布后,那些童工家庭经常出来反对和阻挠改革……真正实质性的改革立法措施在20世纪初才颁布。
1842年,由埃德温·查德威克起草的一篇前瞻性报告开始引起公众的注意,他描述了贫民窟的恶劣环境,以及如何通过现代污水处理系统和净化系统改善环境。但是直到1858年霍乱大恐慌出现,伦敦处于污水传播疾病的致命威胁时,人民才采取行动。之后,中上层阶级意识到,虽然像霍乱这样的传染病最先在贫民窟出现,但是他们可以而且将会传播到其他居民区,因而进行下水道系统改造。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在19世纪为改善工人阶级状况而进行的努力和结果。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真正实质性的改革立法措施在20世纪初才颁布”的原因。
材料 早在19世纪20年代(前后),仍然控制议会的英国贵族就为维护声誉而颁布了若干改革提案,用于帮助工人阶级。……1819年和1833年的《工厂法》中对雇佣童工做出了限制,并且规定童工至少在工作地点接受一点教育。(但是,9岁孩子在工作日从事8小时苦力,13岁的孩子一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6天都视作完全合法!)
妇女和10岁以下的男孩在1842年以后就不允许在矿井工作了。在这之前,大部分又苦又累、对任何人而言都非常危险的地底采矿工作都是由妇女和孩子完成的。在大部分纺织厂,体力远没有耐力和敏捷来得重要。妇女和孩子身材娇小,可以自由灵巧地穿梭于拥挤的织布车间,并且他们对工资要求比男子要低得多。在1833年法令颁布之前,年仅7岁的孩子做12-13小时的轮班是很常见的。法令颁布后,那些童工家庭经常出来反对和阻挠改革……真正实质性的改革立法措施在20世纪初才颁布。
1842年,由埃德温·查德威克起草的一篇前瞻性报告开始引起公众的注意,他描述了贫民窟的恶劣环境,以及如何通过现代污水处理系统和净化系统改善环境。但是直到1858年霍乱大恐慌出现,伦敦处于污水传播疾病的致命威胁时,人民才采取行动。之后,中上层阶级意识到,虽然像霍乱这样的传染病最先在贫民窟出现,但是他们可以而且将会传播到其他居民区,因而进行下水道系统改造。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在19世纪为改善工人阶级状况而进行的努力和结果。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真正实质性的改革立法措施在20世纪初才颁布”的原因。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计划中,就提到了军备控制——国家之间团结起来共同限制他们的军备。但是这项政策在巴黎和会上很难得到采纳。英国反对这项提案,美国自身并不想裁减自己的海军。巴黎和会之后,英国比美国更不情愿商讨裁军问题。但是劳合·乔治遭到了国会大量工党反战议员的反对。同时,国内民众厌战情绪高涨,要求裁军的声音此起彼伏。劳合·乔治只得放弃自己原来的意愿。在所有兵种中,海军是最为花费一个国家国力的兵种。对裁军持消极态度的美国民主党总统威尔逊在1920年的大选中失利。
1921年,新总统哈定采纳了参议员威廉·波拉提出的让美国政府主持裁军会议的建议。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各国政要在海军顾问的协同下展开了对海军军备控制的讨论。各国都同意将吨位作为海军军备的单位,并确定了英、美、日、法、意的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并重新明确了各国之间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分配。作为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定,它的签订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周种《英国与1930年伦敦海军会议》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两国对军备控制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军军备控制协议达成的影响。
材料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计划中,就提到了军备控制——国家之间团结起来共同限制他们的军备。但是这项政策在巴黎和会上很难得到采纳。英国反对这项提案,美国自身并不想裁减自己的海军。巴黎和会之后,英国比美国更不情愿商讨裁军问题。但是劳合·乔治遭到了国会大量工党反战议员的反对。同时,国内民众厌战情绪高涨,要求裁军的声音此起彼伏。劳合·乔治只得放弃自己原来的意愿。在所有兵种中,海军是最为花费一个国家国力的兵种。对裁军持消极态度的美国民主党总统威尔逊在1920年的大选中失利。
1921年,新总统哈定采纳了参议员威廉·波拉提出的让美国政府主持裁军会议的建议。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各国政要在海军顾问的协同下展开了对海军军备控制的讨论。各国都同意将吨位作为海军军备的单位,并确定了英、美、日、法、意的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5:3:1.75:1.75,并重新明确了各国之间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分配。作为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定,它的签订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周种《英国与1930年伦敦海军会议》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两国对军备控制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军军备控制协议达成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3题)
6.
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型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臣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A.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
B.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
C.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
D.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
7.
1932年10月,鄂豫皖“剿匪”总部颁布了《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限制每一业主所有田地面积之最高额自一百亩起至两百亩止”,“对超过最高额部分之田租,应依累进法征收其所得税。”这一规定
A.从根本上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
B.旨在遏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
C.践行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
D.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 |
8.
1935年12月5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户明,声称“中国任何部分的非常发展,应当而且必须地不仅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所关心,并且为所有在华有利益的国家所关心”,“美国政府因此正密切地注视着该地区内发生的事情”。材料反映出
A.中国利益得到美国高度重视 |
B.红军长征取得了重大胜利 |
C.西安事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
D.美日在华侵略矛盾的加剧 |
9.
***在1928年11月25日撰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的“军事斗争”部分,就专门提到了“边界红军的来源以敌军俘虏为多,设无此项补充,则兵员大成问题”,由此可知
A.井冈山根据地日益巩固 |
B.当地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不高 |
C.国民党的军队不堪一击 |
D.当地土地革命已全面开展 |
10.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 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 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A.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 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 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11.
马克思在1870年9月公开说:“由此可见,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但同时他们不应当为1792年的民族回忆所迷惑,就像法国农民曾经为第一帝国的民族回忆所欺骗那样。他们不应该重复过去,而是应该建设将来。”材料表明马克思
A.反对巴黎工人起义 |
B.主张和平夺取政权 |
C.同情巴黎公社会处境 |
D.主张先建立工农联盟 |
12.
面对共产主义以朋友而不是以征服者的面孔在欠发达地区攫取权力的现状,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技术援助欠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划”,1950年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第四点计划列入其中。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
B.美国杜鲁门主义得到实施 |
C.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 |
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
13.
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 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 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
15.
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
B.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
C.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
D.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
16.
明初,朱元璋曾谕户部: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嘉靖九年,又将赋役名目统一后折银征收,减少征收环节,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渔利。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减轻贫困以缓和社会矛盾 |
B.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 |
C.限制苛扰以促进农业发展 |
D.适应封建商品经济发展 |
17.
下图是1872-1913年开办的企业数量统计图。据此可知


A.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
B.国家政策的调整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C.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
D.外国资本企业严重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
18.
读《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统计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类别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A.中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
C.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原料产地 |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
19.
下表为1843—1850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年代 | 白银兑换制钱文数 | 指数 |
1843 | 1656.23 | 123.93 | 1847 | 2167.44 | 162.16 |
1844 | 1724.12 | 128.96 | 1848 | 2299.34 | 172.02 |
1845 | 2024.74 | 151.51 | 1849 | 2354.98 | 176.19 |
1846 | 2208.36 | 165.22 | 1850 | 2232 | 166.86 |
A.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
B.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
C.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20.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十年间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对图中“C-D”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大跃进”运动促使农业产值提升 |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
C.国企改革推动轻重工业比例协调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效 |
21.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
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 |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22.
美国学者波内克斯说:古欧洲有好几个里程碑式的变革,智者学派恰好产生于这些变革中期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中。这些变革包括伯里克利民主改革,这次改革把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统治的规则转变为多数人统治的规则,雅典由此从一个小城邦变为一个海洋帝国。材料表明
A.雅典成为地跨欧亚非大帝国 |
B.思想变革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
C.智者学派的产生植根于经济 |
D.伯里克利改革完善民主政治 |
23.
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
A.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 |
B.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
C.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 |
D.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 |
24.
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
B.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
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
D.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
25.
智者学派认为,法律的条文是经过协议达成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然而自然律令却不是人们约定的。法律所确认的利益是自然的桎梏,自然所确定的利益却是自由自在的。这反映出智者学派
A.强调了法律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 |
B.主张自然律令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
C.认为法律是公共意志对人性的束缚 |
D.认为法律是城邦和公民生活的保障 |
26.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设想了一个超级计算器,用数据代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或力,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了。这反映出
A.牛顿发现了支配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 |
B.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普遍的自然法则 |
C.牛顿的数学成就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 |
D.经典力学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了系统的说明 |
27.
它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对该艺术思潮判断准确的是
A.主要源于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
B.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与对象的酷似程度 |
C.荷兰的梵高是该思潮的著名代表之一 |
D.它的主要特征是源于传统而又反对传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