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福建龙岩小池中学七年级上第三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4342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2/7

1.选择题(共5题)

1.
下面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B.遥遥在望:指远处的东西在视线以内,可以望见。
C.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D.造物主:人们都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2.
找出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
B.他们兄妹的感情好的不得了,简直是形影不离
C.妈妈对生病的奶奶照顾得很周到,简直是爱护备至
D.他平时刻苦努力,这次取得好成绩是自以为是的事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
B.语言通顺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C.人们越是精确的把握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就能认清物质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大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D.为了避免再犯错误,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4.
语言运用——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哎呀。真是太美了!”张老师说:“我非常满意!”
B.在中国传统教育典籍里,大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
C.怎么可能这样?你说的?没搞错吧?有没有再调查?
D.贵州的黄果树、龙宫、重庆的武隆、四川的乐山均是旅游胜地。
5.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2分)
① 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 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 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 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句子默写(共1题)

6.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2分)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五湾《次北固山下》)(2分)
(3)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2分)
(4)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其中有许多名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 (2分)
(5)《观书有感》中阐明哲理的句子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天上的云, 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小题1】本文的中心句是(   )(2分)
A.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小题2】本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比喻、排比、拟人、对比B.夸张、比喻、引用、对比
C.比喻、排比、引用、夸张D.排比、拟人、借代、引用
【小题3】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2分)
A.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小题4】这段文字结构上的特点是(   )(2分)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小题5】对课文最后一段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你同意哪一种?( )(2分)
A.这句话是在否定“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B.这句话是说明“看云识天气”的范围有限。
C.这句话是指明“看云识天气”的作用有限。
D.这句话是阐明“看云识天气”并不科学。
8.
阅读《人类与技术环境》回答后面小题。(10分)
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跟技术环境的①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每秒运算5000次③到当前的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小题1】文中①②③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变革 发展 演变B.变革 演变 发展
C.发展 变革 演变D.演变 变革 发
【小题2】本文通过 和人脑的比较,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自然智能快。
【小题3】从第三段内容看,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肯定的是   否定的是 。(3分)
【小题4】下面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3分)
A.在当今世界上,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B.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D.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