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不再适应社会需要,亟待树立新的主流价值观念。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汉书·武帝纪》记载:“令二千石举孝廉……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将孝廉制度化,宣扬了忠孝观念。董仲舒取道家之帝术,紧步商、申、韩等法家后尘,鼓吹绝对尊君论,提出“为人君者其要贵神”,得到汉武帝的认可。与此同时,汉武帝设置太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地方上,令各郡国都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在中世纪封建割据和教会影响下,国家并无主权可言。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首先提出了民族统一、政教分离、王权高于教权的思想,积极倡导俗权、君权和主权的价值观。这些主张反映了群众合理的呼声。同时文艺复兴时还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以后,涌现了大量以近世人生观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以建筑为例,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转为宫室,许多建筑由尖形长窗变为宽基厚柱、圆拱低窗。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等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1919年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了推翻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宣言、崇尚民主与科学的号召,以及反对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战书。新文化运动从文学、制度、思想等各方面来攻击传统文化,以求建立以大众为基础,以西方所输入的观念、学术、体制为内涵的新文化。这一时期提倡以新的眼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决绝的方式揭批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与罪恶,倡导“人的文学”。
——摘编自陈方正《试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主流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宣扬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对同一时期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原因。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不再适应社会需要,亟待树立新的主流价值观念。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汉书·武帝纪》记载:“令二千石举孝廉……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将孝廉制度化,宣扬了忠孝观念。董仲舒取道家之帝术,紧步商、申、韩等法家后尘,鼓吹绝对尊君论,提出“为人君者其要贵神”,得到汉武帝的认可。与此同时,汉武帝设置太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地方上,令各郡国都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在中世纪封建割据和教会影响下,国家并无主权可言。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首先提出了民族统一、政教分离、王权高于教权的思想,积极倡导俗权、君权和主权的价值观。这些主张反映了群众合理的呼声。同时文艺复兴时还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以后,涌现了大量以近世人生观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以建筑为例,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转为宫室,许多建筑由尖形长窗变为宽基厚柱、圆拱低窗。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等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1919年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了推翻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宣言、崇尚民主与科学的号召,以及反对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战书。新文化运动从文学、制度、思想等各方面来攻击传统文化,以求建立以大众为基础,以西方所输入的观念、学术、体制为内涵的新文化。这一时期提倡以新的眼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以决绝的方式揭批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与罪恶,倡导“人的文学”。
——摘编自陈方正《试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主流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宣扬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对同一时期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指出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种法则运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验观察得到的效果或规律出发,经过物理——数学演绎,得出可观察效果的解释。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入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1687年,牛顿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指出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种法则运行的。他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验观察得到的效果或规律出发,经过物理——数学演绎,得出可观察效果的解释。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入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牛顿经典力学才在中国传播开来。1859年刊行了三部和物理学关系密切的译著,分别是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的《谈天》、《代微积拾级》,以及和艾约瑟合译的《重学》。在《重学》中提出“异日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令震慑,奉朝奉。”1879年赵元益和传教士金楷里合译丁铎尔的《光学》,将牛顿的光学传播到中国。1891年丁韪良著《西方考略》第一次用中文介绍苹果落地的故事。1908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介绍了牛顿及其学说。20世纪初,孙中山将牛顿的科学理论作为他的“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的一个思想基础。同时,民国时期在《开明国语读本》中引用了牛顿的相关故事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世界。——摘编自戴念祖《科学新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牛顿力学体系的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将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等号,甚至表示黄宗羲的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相同。
解读材料,结合中外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 在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将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等号,甚至表示黄宗羲的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相同。
中国 | 西方 |
《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如果人民心怀不满,君主是永远得不到安全的……拥有堡垒不如不受人民的憎恨来得更安全。” |
贾谊《新书·大政》:“民者,万事之本。” | 洛克《政府论》:“(统治者)如果他的命令和行动不以保护他的人民的财产而以满足自己的野心和任何其他不正当的欲望为目的,那就是暴政。” |
朱熹《四书集注》:“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天下之务,莫不大于恤民。” | 卢梭《民约论》:“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撤换他们。”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 | 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要这样行动,无论是对你自己或对别人,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只是当作工具。” |
解读材料,结合中外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6题)
4.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 )
A.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 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
C.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 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
5.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査,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A.不断地认识自我 |
B.人是万物的尺度 |
C.肯定美德的作用 |
D.人生而自由平等 |
6.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上述观点的主旨是
A.反对宗教迷信 |
B.赞成“开明专制” |
C.主张信仰自由 |
D.提倡“主权在民” |
7.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
B.四大发明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
C.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
D.科学思想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
8.
明代小说的主人公已不再局限于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发迹的商人、手工业者、市井小民等种种最为普通的人成为了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
B.文学作品创作贴近生活 |
C.民众的文化水平较高 |
D.文学作品揭露民间疾苦 |
11.
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
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 |
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
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 |
12.
下表为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发表文章类别统计,据此推断其创办的主要目的是
类别 | 篇数 | 比例 |
列强在中国 | 215 | 47.4% |
经济/财政/商务 | 87 | 19.2% |
总论 | 19 | 4.2% |
A.希望得到西方支持 |
B.向国人介绍西学 |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
D.为变法制造舆论 |
13.
胡适评价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在此胡适赞扬了梁启超
A.主张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
B.宣扬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
C.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思想启蒙 |
D.倡导托古改制,挽救时局 |
14.
从1920年开始,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等五所学校讲授“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1923-1924年又先后开设《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史学思想史》等课程。这些做法
A.表明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D.说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
15.
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侵略者做出的最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材料表明《海国图志》
A.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 |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C.是一部军事科技专著 |
D.倡导顺应潮流适时变法 |
16.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时说:“***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由此可知
A.***开始认识到农民的伟大力量 |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并完善 |
C.***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D.作者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17.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此番话表明孙中山
A.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
B.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
C.要求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D.接受中共建议改组国民党 |
18.
1957年,***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A.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
C.“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已实施 |
D.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基本普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