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魏书》
请回答:(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阳“礼仪富盛”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3)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
材料三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3)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单选题- (共21题)
4.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土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是推动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
5.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D.民贵君轻 |
6.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
B.农耕化的过程 |
C.工业化的过程 |
D.汉化的过程 |
8.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
C.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
D.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
9.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0.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A.均田制 |
B.三长制 |
C.租调制 |
D.汉化政策 |
12.
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 |
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
14.
有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反映的实质是
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
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 |
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
D.商鞅奢侈浪费 |
15.
《魏书·食货志》栽:“魏初至于大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正确的是( )
A.鲜卑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 | 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商业由萎缩而至于渐趋活跃 | D.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
16.
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诸侯争霸 |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18.
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 |
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
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
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
20.
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
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
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
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
21.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22.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
23.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24.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
3.选择题- (共6题)
29.
作文:
近日,一组《一个馒头的诞生》图片在网上走红。这组图片拍摄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桂香园食堂卢水建师傅凌晨做馒头的全过程。这组图片打动了众多网友,更让人感动的是,该校10年来馒头一直没涨价,1元钱4个,从2003年一直卖到现在。馒头虽然便宜,但分量却十足,每个馒头都会由卢师傅亲自过称,不能低于80克。
阅读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