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国的法家和西方的启蒙思想家都不仅提出过权力分立的思想,而且提出过具体的实践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愚赣窳墯之民,苦小费而忘大利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韩非子》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人的本性并非至善至美,其中不乏丑恶自私,对这种不完善性应提高警惕,在权力面前,人的道德是极其脆弱的,道德天性是完全不能普遍抗拒权力的腐蚀。
——《由卢梭和孟德斯鸠探析国家权力理论》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 “诸侯郡县,皆各为置一法官及吏……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
——《商君书·定分》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韩非子和孟德斯鸠在人性论上的异同点。
(2)归纳材料三中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法家和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政治设计上目的有何不同。
(3)综上所述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不同的政治主张分别造成了何种影响。
材料一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愚赣窳墯之民,苦小费而忘大利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韩非子》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人的本性并非至善至美,其中不乏丑恶自私,对这种不完善性应提高警惕,在权力面前,人的道德是极其脆弱的,道德天性是完全不能普遍抗拒权力的腐蚀。
——《由卢梭和孟德斯鸠探析国家权力理论》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 “诸侯郡县,皆各为置一法官及吏……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
——《商君书·定分》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韩非子和孟德斯鸠在人性论上的异同点。
(2)归纳材料三中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法家和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政治设计上目的有何不同。
(3)综上所述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不同的政治主张分别造成了何种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重大的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是他们的代表;我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试结合中外史实说说哪些因素促成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会异常活跃、变化剧烈,对历史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重大的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是他们的代表;我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试结合中外史实说说哪些因素促成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杨度是近代中国著名思想家,他一生思想多变,颇具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杨度早年十分推崇帝王之学。所谓的“帝王之学”,就是物色、选择、拥戴、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的学问。
——《晚清名士夏寿田之三》
材料二 “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欲保全领土,则不可不保全蒙、回、藏;欲保全蒙、回、藏,则不可不保全君主。君主既当安全,则立宪亦但可言君主立宪,而不可言民主立宪”。
——1907年《金铁主义说》
“继任之大总统,仍须以专制弭一时之乱;继位之君主,则能以立宪弭永久之乱”。
——1915年《君宪救国论》
材料三 “时代不同了,君宪救国论已成废话,无我法门的成全大我也是空话.现在是改持革命救国论的时候了”。
——何汉文、杜迈之:<杨度传》
材料四 早在日本留学期同.杨度就曾注意到马克思关于社会平等的理论……此后杨度开始同共产党人秘密接触,他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宗旨有了更深的解……1929年,杨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江轶《论杨度政治思想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到材料四,归纳杨度先后所经历的思想转变。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杨度思想多变的原因。
材料一 杨度早年十分推崇帝王之学。所谓的“帝王之学”,就是物色、选择、拥戴、辅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的学问。
——《晚清名士夏寿田之三》
材料二 “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欲保全领土,则不可不保全蒙、回、藏;欲保全蒙、回、藏,则不可不保全君主。君主既当安全,则立宪亦但可言君主立宪,而不可言民主立宪”。
——1907年《金铁主义说》
“继任之大总统,仍须以专制弭一时之乱;继位之君主,则能以立宪弭永久之乱”。
——1915年《君宪救国论》
材料三 “时代不同了,君宪救国论已成废话,无我法门的成全大我也是空话.现在是改持革命救国论的时候了”。
——何汉文、杜迈之:<杨度传》
材料四 早在日本留学期同.杨度就曾注意到马克思关于社会平等的理论……此后杨度开始同共产党人秘密接触,他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宗旨有了更深的解……1929年,杨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江轶《论杨度政治思想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到材料四,归纳杨度先后所经历的思想转变。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杨度思想多变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3题)
4.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主张属于
A.三权分立说 |
B.天赋人权说 |
C.人民主权说 |
D.社会契约论 |
5.
有学者认为,“《独立宣言》及其所宣告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政治主张,其实就是牛顿体系的政治翻版”,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自然科学推动了思想解放 |
B.自然科学发展和政治制度进步紧密相关 |
C.《独立宣言》的灵感源于牛顿力学 |
D.牛顿也提倡人人平等 |
6.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也明显提高。材料反应了当时社会思潮是
A.素质教育 |
B.宗教改革 |
C.人文主义 |
D.民主科学 |
7.
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但实际上彼特拉克具有复杂的多重面相。他在批评教会腐朽堕落之余却担任了教会的高级教职,在批评了“世俗的欲念之乐只是稍纵即逝的梦魇”的同时,自己却一生深陷于对劳拉的热恋中不能自拔。早年的彼特拉克多有热情讴歌世俗生活之举,但晚年则变成了一个严苛的隐修者,并对自己早年的入世生活做了严厉的批判和忏悔。彼特拉克一生言行的多变,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世纪黑暗腐朽压抑了人性 |
B.社会黑暗使彼特拉克思想混乱 |
C.体现新旧时代交替的特征 |
D.宗教宽容在当时比较盛行 |
8.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后,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同一个人或事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利,即制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段话出自于
A.《社会契约论》 |
B.《政府论》 |
C.《哲学通信》 |
D.《论法的精神》 |
9.
柏拉图在其晚期著作《法律篇》中指出:“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下列主张与其最接近的是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
B.“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10.
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
C.自然科学促成人人平等 |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
11.
如图是德国人古登堡研制的拉丁文活字印刷体。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约在15世纪中期德国人首先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技术。自此,铅活字统领世界印刷业500年,成为欧洲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印刷术推动了近代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 |
B.中国印刷术有利于近代欧洲反封建斗争运动 |
C.中国印刷术把世界各地连成为一个整体 |
D.中国印刷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
12.
下列19世纪中后期各阶级力量对洋务运动的看法,错误的是
A.顽固派认为“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未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 |
B.早期维新派认为“天下唯有官办者不能久……令以商贾之通行之,绝不拘官场体统” |
C.革命派认为“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
D.维新派认为“不师其法,唯仿其器……徒使国兴聚敛,而官私中饱……故欲益而反损” |
13.
某著名人物曾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主张
A.动员广大民众关心国家大事 |
B.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
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
D.建立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 |
14.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
15.
***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却一再犯“左”倾冒进的错误。这根本上是因为
A.***思想只能用于革命而不能用于建设 |
B.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
C.社会主义建设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更加艰难 |
D.新中国成立以后个人崇拜的现象日趋严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