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方天文学成就一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在天文学成就方面的显著差异。从经济角度说明造成显著差异的原因。
材料二 乾隆末年,浙东学者章学诚就对烦琐考据提出中肯批评:“近日学者风气,微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蚕食桑叶而不能抽丝。”他认为“君子之学术”应当能“持世而救偏”,……所谓“学业,将经世也。”
材料三 戊戌变法前中国科学教育状况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科学”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东西方天文学成就一览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 西方近代的天文学成就 |
《尚书》中有日食记录;《竹书纪年》中记载了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了太阳黑子;《春秋》中有哈雷彗星的记录;《汉书》中有新星的记录; |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开普勒指出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伽利略自制天文望远镜,证明新天文学正确性;布鲁诺指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在天文学成就方面的显著差异。从经济角度说明造成显著差异的原因。
材料二 乾隆末年,浙东学者章学诚就对烦琐考据提出中肯批评:“近日学者风气,微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蚕食桑叶而不能抽丝。”他认为“君子之学术”应当能“持世而救偏”,……所谓“学业,将经世也。”
材料三 戊戌变法前中国科学教育状况
基本类型 | 基本情况 |
洋务学校 | 从1826年到1896年,洋务派共创办外语、军事、技术学28所,其中,60年代3年,80年代8所,90年代11所。 |
留学教育 | 中国向美国派出留学生120名,向欧洲派出88人,此外还有自费留学生100人左右。 |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科学”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6题)
2.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不能说明
A.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影响 |
B.火药最早由中国人发明 |
C.火药的发明主要促进了西方历史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 |
D.阿拉伯人充当了中西方文明传播的中间人 |
3.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
B.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
D.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
4.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
5.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
C.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
6.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7.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据材料能够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
9.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有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
B.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
D.经济停滞倒退 |
11.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 |
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
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
12.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
13.
下图是某次展览中的一幅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据推测为家书的残片。它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下对该展品的说明和论证,正确的是:


A.当时造纸术已较成熟 |
B.展品上的字体是草书 |
C.印刷术已经开始流传 |
D.纸最早发明始于东汉 |
14.
古代中国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有
①最早记录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
②《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齐民要术》
④望远镜发明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察工具是中国的“浑仪”
①最早记录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
②《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齐民要术》
④望远镜发明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察工具是中国的“浑仪”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5.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农书。它介绍了黄河流域地区谷物、蔬菜、果树、林木等的栽培方法,也介绍了家畜、家禽、鱼类的饲养方法,保存了许多当时农牧业生产的经验。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以下不太可能出现在《齐民要术》里的是
A.北魏洛阳商业活动的兴盛 |
B.北方民族融合的成果 |
C.北方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 |
D.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
16.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改革是在宫廷官员领导下进行并经皇帝下令推广的;张骞、班超等开辟丝绸之路是朝廷组织的;郑和远洋航行完全是由国家组织的。上述举措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
A.四通八达的交通 |
B.科学家求真务实 |
C.自然经济的发展 |
D.封建王朝的支持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