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区域分布
解读材料,从中提取有关民国国立大学发展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区域分布
年份 | 省、市分布 | 区域分布 |
1912 | 北京1所 | 华北1 |
1918 | 北京、天津、太原各1所 | 华北3 |
1921 | 上海2、北京、南京、天津、太原各1所 | 华北3、华东3 |
1922 | 上海2、北京、南京、天津各1所 | 华东3、华北2 |
1925 | 北京10、上海3、南京2、武汉2、天津、唐山、成都、西安各1所 | 华北12、华东5、华中2、西南、西北各1所 |
1927 | 北京3、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所 | 华东6、华北3、华中、华南、西南各1所 |
1936 | 北京4、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所 | 华东6、华北4、华中、华南、西南各1所 |
1938 | 云南4、四川4、广西、湖南、福建、陕西各1所、暂迁者2所 | 西南8、华东3、华中、华南、西北各1所 |
1944 | 四川6、云南3、陕西3、贵州2、上海2、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各1所 | 西南11、华东5、西北3、华南2、华中1 |
1947 | 上海4、南京2、北平2、天津2、广州、西安、杭州、金华、安庆、南昌、长沙、武汉、重庆、成都、青岛、开封、太原、兰州、厦门、桂林、贵阳、昆明、沈阳、长春、台北各1所 | 华东13、华北5、西南4、华中3、华南2、西北2、东北2 |
1948 | 上海4、北平3、南京2、天津2、广州、西安、杭州、金华、安庆、南昌、长沙、武汉、重庆、成都、青岛、开封、太原、兰州、厦门、桂林、贵阳、昆明、沈阳、长春、台北各1所 | 华东13、华北6、西南4、华中3、华南2、西北2、东北2 |
解读材料,从中提取有关民国国立大学发展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在西方强大的压力下洋务派的人才观有所改变,但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文物制度是西方不能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道西器”、“变器不变道”,是洋务学堂对于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
——《洋务运动对21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启示》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的人才观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指导思想?这一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二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请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教育采取的重大举措。
材料三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四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清华大学新闻网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4)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尽管在西方强大的压力下洋务派的人才观有所改变,但在洋务派看来,中国的文物制度是西方不能望其项背的,中国的纲常名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道西器”、“变器不变道”,是洋务学堂对于新型人才的基本定位。
——《洋务运动对21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启示》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的人才观反映了洋务运动哪一指导思想?这一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二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请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教育采取的重大举措。
材料三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四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系别 | 姓名 | 派往学校 | 所学专业 | 回国时间 |
化工系 | 曹小平 | 伯克利加州大学 | 理论固体物理 | 1981.4.11 |
无线电系 | 彭吉虎 |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 | 波导光学 | 1981.1.3 |
工程物理系 | 张育曼 | 伯克利加州大学 | 反应堆物理计算 | 1981.10.19 |
工程物理系 | 赵南明 | 伯克利加州大学 | 生物物理 | 1981.4.14 |
计算机系 | 郑衍衡 | 普度大学 | 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 | 1981.3.6 |
自动化系 | 李衍达 | MIT | 地震波的信息处理 | 1981.4.11 |
水利系 | 张楚汉 | 伯克利加州大学 | 坝工抗震 | 1981.6.1 |
机械系 | 柳百成 | 威斯康星大学 | 铸工冶金学 | 1981.1.1 |
化工系 | 催国文 | MIT | 高温陶瓷 | 1981.1.1 |
——清华大学新闻网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4)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反映了飞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生活。明代俗谚道:苏州样,广州匠。明代广东人颇为崇尚“奇器”,而番舶贸易的存在及其发展,使广州人可以充分享用来自东、西洋的金银之器。广州所造锡器,号称天下最良;广州佛山镇所产的铁锅,更是行销天下。所谓“苏州样”,即“苏意”,就是苏州已经成为领导天下时尚之都。凡衣服式样,新鲜、离奇,一概称之为“苏样”;见到别的稀奇鲜见的事物,也成为“苏意”。“时玩”则是明代出现的新词,宣德铜器、成化窑器,都是明代的时玩。时玩之风,滥觞于江南的好事缙绅,最后经徽州那些巨商大贾推波助澜,遂成全社会风气。同时,沈周、唐寅之画,文徵明、祝允明之书法,无不成为人们收藏的抢手的“时玩”。“杭州风”一词,也是明代各地相当流行的新词。这缘于杭州人喜欢掺假,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织作刷油粉,外面漂漂亮亮,里头却是空心甚至腐败。明代中期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之后,也有一个从温饱向奢华的过渡。所谓“新开门七件事”:诙谐、听曲、游玩、博弈、买春、收藏、花虫鱼鸟。其中既有大众百姓逗闷的乐子,也有文人士大夫打发闲暇的雅趣。即生活的享乐化与艺术化。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新名词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朝中叶以后,出现了来自北方的沙俄和来自中亚的英国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威胁,在对外关系方面也需要通过研究西北史地来辨明形势,寻求安边对策。鸦片战争的失利反映到史学领域,就是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研究外国史地的热潮。同治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被迫对外开放,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标志着外国史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代史的撰述在清朝中期,道咸以来,魏源的《圣武记》以及一些有关鸦片战争的记载,突破了私家修撰当代史的禁区。晚清史学由于与时代的密切相关而显示出勃勃生机。新史学思潮出现的标志,是梁启超撰著发表的《新史学》(1902年)等3篇史论。新史学思潮除了抨击旧史学之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在历史观点上,反对复古倒退,或循环史观,要求以西方进化论为指导,提倡进化史观。
——据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史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科目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 在明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反映了飞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生活。明代俗谚道:苏州样,广州匠。明代广东人颇为崇尚“奇器”,而番舶贸易的存在及其发展,使广州人可以充分享用来自东、西洋的金银之器。广州所造锡器,号称天下最良;广州佛山镇所产的铁锅,更是行销天下。所谓“苏州样”,即“苏意”,就是苏州已经成为领导天下时尚之都。凡衣服式样,新鲜、离奇,一概称之为“苏样”;见到别的稀奇鲜见的事物,也成为“苏意”。“时玩”则是明代出现的新词,宣德铜器、成化窑器,都是明代的时玩。时玩之风,滥觞于江南的好事缙绅,最后经徽州那些巨商大贾推波助澜,遂成全社会风气。同时,沈周、唐寅之画,文徵明、祝允明之书法,无不成为人们收藏的抢手的“时玩”。“杭州风”一词,也是明代各地相当流行的新词。这缘于杭州人喜欢掺假,如酒掺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织作刷油粉,外面漂漂亮亮,里头却是空心甚至腐败。明代中期后,随着生产力发展、商业繁荣之后,也有一个从温饱向奢华的过渡。所谓“新开门七件事”:诙谐、听曲、游玩、博弈、买春、收藏、花虫鱼鸟。其中既有大众百姓逗闷的乐子,也有文人士大夫打发闲暇的雅趣。即生活的享乐化与艺术化。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新名词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朝中叶以后,出现了来自北方的沙俄和来自中亚的英国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威胁,在对外关系方面也需要通过研究西北史地来辨明形势,寻求安边对策。鸦片战争的失利反映到史学领域,就是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研究外国史地的热潮。同治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被迫对外开放,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标志着外国史地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代史的撰述在清朝中期,道咸以来,魏源的《圣武记》以及一些有关鸦片战争的记载,突破了私家修撰当代史的禁区。晚清史学由于与时代的密切相关而显示出勃勃生机。新史学思潮出现的标志,是梁启超撰著发表的《新史学》(1902年)等3篇史论。新史学思潮除了抨击旧史学之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在历史观点上,反对复古倒退,或循环史观,要求以西方进化论为指导,提倡进化史观。
——据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史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科目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 (共27题)
4.
2000年2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它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促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吸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
B.吸收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
C.中国改革开放在城市全面展开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
5.
当二十世纪初,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所谓种姓革命己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
A.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 |
B.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
C.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
D.反对盲目排外 |
6.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C.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7.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 B.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
C.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 D.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
8.
李贽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以下思想主张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是
A.追求物质享受实为人的天性 |
B.反对道学家遵从的是非评判标准 |
C.鄙视脱离现实生活进行空谈 |
D.极力推崇自由、个性、平等 |
9.
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
10.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反映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之路 |
B.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C.四人的救国方式基本一致 |
D.四人的斗争对象基本一致 |
11.
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形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这种状况表明
A.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
B.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
C.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
D.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
12.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其讲学强调“逆乎常纬,独辟新路”,“以孔佛理学为体,以西学为用;讲列强压迫、世界大势、汉唐政治;每讲一学,论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并引欧美作比较证明。”这一变化
A.顺应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需求 |
B.体现了清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 |
C.受维新变法的直接影响 |
D.是甲午战后救亡图存的结果 |
13.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
14.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下列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
A.“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
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
C.“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
D.“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
15.
***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指出:“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所说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是指
A.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革命派 |
D.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
16.
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统一集中建立了第一批八所单一的专科性高等学院,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医学院,这就是“八大学院”的由来。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
B.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 |
C.全面借鉴苏联教育经验 |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17.
时代背景是组成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元素,中国哲学史中历史哲人的哲学便是由它反映而出。一个时代内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等等都能影响于那一个时代内的哲人的哲学,所以哲学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据此推断以下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大分裂大动荡佛教思想中国化 |
B.汉朝初年社会凋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唐宋时期三教合流理学产生 |
D.明末清初政权更迭阳明心学产生 |
18.
章炳麟、刘师培等人所主持的《国粹学报》(一九0五年创刊)从表面上看,国粹派是排斥西方文化,提倡中国古学的复兴。但事实上,他们却把近代西方文化中的许多价值和观念都包括在中国古学之内了。这主要是由于
A.传统的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
B.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共性 |
C.借鉴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做法 |
D.民族危机和时代潮流的推动 |
19.
孙中山表示,“今日共和告成……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所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物皆归国有,不使一人独享其利”。下列对材料中的“社会主义”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把握经济命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
B.实行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防止个人垄断 |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 |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
20.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这一时期***撰写的文章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论持久战》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人民民主专政》 |
21.
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据《宋季忠义录》,南宋末年这样的节义之士就有500多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墨学成为了官方学说 |
B.理学思想的影响 |
C.三教融合的趋势显现 |
D.民主意识的萌发 |
22.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举是为了
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
B.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
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
D.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
23.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24.
19世纪末,清王朝的钳口禁忌(限制言论自由)进一步被突破,知识分子在许多地区创办学会、报馆、学堂。学会多达百余个,报纸也由19种增至70种。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社会启蒙的不断深入 |
B.中学西学间矛盾的解决 |
C.中体西用观念的流行 |
D.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普及 |
25.
某校校本课程“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拟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单元,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单元,民主共和,三民立宪;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四单元的主题应是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 B.欲变社会,先变思想 |
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 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
26.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
B.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
C.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 |
D.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 |
27.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28.
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行内轶闻》曾记录一件事:当时北京“折唱八角鼓”演员在某印刷厂演出“折唱”前,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如“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台下的工人提出“我们不听这些对我们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艺”“我们开晚会不光是为了开心、取笑、滚热闹,我还要在娱乐里领受教育”。这种现象
A.说明当时文艺事业异常繁荣 |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影响 |
C.说明传统艺术已无存在必要 |
D.反映了新旧文艺理念的冲突 |
29.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C.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30.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