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为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
材料二 ……则认为人民的权力若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推翻它。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1)指出材料一是什么人的言论?结合所学,说说他的代表作及的主要观点。
(2)指出材料二是什么人的言论?结合所学,说说他的代表作及的主要观点。
(3)材料二与材料三从内容上讲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史实说说其相似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 ……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自由而妨碍他人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
材料二 ……则认为人民的权力若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推翻它。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1)指出材料一是什么人的言论?结合所学,说说他的代表作及的主要观点。
(2)指出材料二是什么人的言论?结合所学,说说他的代表作及的主要观点。
(3)材料二与材料三从内容上讲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史实说说其相似的根本原因。
2.单选题- (共6题)
3.
“16世纪时,关于中国的报道几乎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专利,进入18世纪,法国人后来居上,那些像优秀‘国外数学家’一类的博学的传教士,真正充当了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材料强调的是
A.西方传教士开始全面开垦中国文化 |
B.东西方之间开启了“对话”的历程 |
C.欧洲经由传教士引介关注中国文化 |
D.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现象达到了高潮 |
4.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
B.法家、墨家、道家 |
C.法家、墨家、儒家 |
D.道家、儒家、墨家 |
6.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7.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B.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 |
C.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8.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名句分别属于:
A.楚辞、汉赋、唐诗 |
B.楚辞、唐诗、宋词 |
C.宋词、唐诗、楚辞 |
D.唐诗、宋词、元曲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