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6题)
2.综合题- (共2题)
7.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他们的强国历程为世界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最终,武士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合法的新政府。14岁的明治天皇成为日本国的最高领袖。年轻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f}夸全球的‘旧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材料四:电视专题片《大国的崛起》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500年左右世界史上发生了什么大事?说明“1500
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依据。
(2)材料二中日本摆脱“内忧外患”的事件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对英国崛起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项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林肯在哪些方面“拯救”了美国?
(4)现在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以上材料中大国的崛起过程对我们实现“中国梦”留下了什么启示?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最终,武士们以王政复古的名义推翻了幕府,扶持刚刚登基的明治天皇,建立起合法的新政府。14岁的明治天皇成为日本国的最高领袖。年轻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f}夸全球的‘旧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材料四:电视专题片《大国的崛起》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500年左右世界史上发生了什么大事?说明“1500
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依据。
(2)材料二中日本摆脱“内忧外患”的事件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对英国崛起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项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林肯在哪些方面“拯救”了美国?
(4)现在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以上材料中大国的崛起过程对我们实现“中国梦”留下了什么启示?
8.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发展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的判罪或控告,都是非法的。
﹣﹣《权利法案》
材料二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独立宣言》
材料三 如果华盛顿是个法国人,而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内处崩溃边缘,外遭敌人侵略,我想他就不会是华盛顿……至于我,只是戴着王冠的华盛顿。
﹣﹣拿破仑
(1)材料一中“臣民的权利”是哪次革命所取得的成果?革命后创立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我们”为追求自由平等进行了怎样的斗争?领导斗争的人物是谁?
(3)材料三拿破仑说他戴着王冠是指什么?他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4)试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影响?
3.选择题- (共15题)
9.
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词》,“我现在应当向大家有所表示 ▪▪▪▪▪▪ 就是我已下决心谢绝把我放在被选之列”,主动放弃继续当选总统的权利,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他是
A.杰斐逊 | B.罗斯福 | C.林肯 | D.华盛顿 |
10.
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 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9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万吨,1840年增至139.64万吨;煤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 000万吨。上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 B.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
C.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 D.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化 |
11.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和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之所以“伟大”和“重要”是因为
A.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科学真理 |
B.为文艺复兴的兴起创造了经济条件 |
C.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
D.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
12.
“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这段话叙述的是下列哪一史实的原因和条件?( )
A.文艺复兴 | B.新航路开辟 | C.拿破仑对外战争 | D.第一次工业革命 |
14.
下图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的名画《西斯廷圣母》,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圣母像中那种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表现出了人类母亲的美丽、温柔和慈爱。该画反映出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是


A.人文主义 | B.保守主义 |
C.封建主义 | D.专制主义 |
16.
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三部重要文献,下列有关它们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为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而颁布 |
B.分别是英、法、美三国的历史文献 |
C.都使本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
D.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 |
17.
19世纪的英国将军纳皮尔说:“法国在(欧洲)大陆上进行的长期流血斗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原则的殊死斗争。”上述材料反映出拿破仓对外战争( )
A.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 B.是为了争当世界霸主 |
C.是为了抢占殖民地 | D.促进了西欧城市的兴起 |
18.
《全球通史》中写到:“(明治维新的领导者)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文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主要指
①武士道精神
②西方技术
③欧美学制
④欧美生活方式
①武士道精神
②西方技术
③欧美学制
④欧美生活方式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19.
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完全西方化的原因是 ( )
A.门户开放 | B.倒幕运动 | C.明治维新 | D.对外侵略 |
20.
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如知识结构图中数字编号对应的历史事件,恰当的是


A.①美国南北战争②俄国1861年革命③日本明治维新 |
B.①美国南北战争②法国大革命③日本明治维新 |
C.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独立战争③法国大革命 |
D.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美国独立战争③俄国1861年革命 |
22.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某校九年级同学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时,将它与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了比较,概括出两次运动有以下相同点。其中正确的是
A.改革前两国同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改革都实现了农奴的“解放” |
C.改革后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
D.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23.
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9亿磅。煤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上述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A.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 B.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
C.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 D.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化 |
4.填空题- (共3题)
25.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__________》,以法律形式制约了国王的权力。独立战争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只享有行政权,而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由国会和__________分别掌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6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