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陕西西安铁一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755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6/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选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材料二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他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此后,公民事有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只由他的财产资格来决定,而不再取决于他的出身。
——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及成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不同点及成因。

2.单选题(共7题)

3.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C.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4.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5.
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礼乐文明崩坏 B. 井田制度瓦解
B.分封制度崩溃 D. 铁器牛耕使用
6.
“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上述言论出自(    )
A.资产阶级立宪派B.维新知识阶层
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 D.资产阶级革命派
7.
下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最有可能是(   )
目录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根据地区现势
军事一些问题
土地一些问题
党的组织问题
革命性质问题
割据地区问题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8.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9.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