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适用年级:一年级
试卷号:41659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己》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①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②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眥窳③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①果隋:据《集解》,即果蓏(音裸),指瓜果。②埶:同“势”。③眥窳:苟且)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1)材料一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什么?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
(2)材料二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什么?西汉时期楚越之地仍然保持这种耕作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摘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不稳定的因素。(4分)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四曰发赈;五曰……;六曰出贷;七曰蠲(juan:免除)赋;八曰缓征;九曰……。
——擅自《大清会典》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原文)。(4分)
(3)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中国古代能否从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简要说明理由。(5分)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前农业耕作,惟恃木器、石器、蚌器、人力。……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江南地区人稠地狭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已十分严重。……而在这一过程中,牛耕也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在传统中国,人是最可贵的,养人是不计成本,相比之下,养牛却要计算成本。《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农业中“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农业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

2.单选题(共10题)

4.
《汉书》记载,西汉时每年农田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造成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东汉农民更加勤劳
B.铁犁牛耕等劳动工具的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5.
“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
B.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生命力
D.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
6.
下图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7.
下图中,标志中国古代耕田农具已相当完善并为后世所沿用的是
A.
B.
C.
D.
8.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9.
元代《农桑辑要》说:“古农法,犁一棍(用于碎土的农具)六。今人只知犁深为功,不知棍细为全功。棍功不到,土粗不实。”材料中的“农法”
A.不利于提高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
B.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粗放式耕作
C.有利于促进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发展
D.体现了精耕细作的古代农耕特点
10.
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曰:“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这充分说明了小农经济
A.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先天的落后性
B.成为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在抵御天灾人祸方面具有脆弱性
D.遭受着封建政府的沉重剥削与压迫
11.
“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就有勤劳的美德
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
C.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
12.
“公元1—1839年……中国以技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姚余栋《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这里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是指中国古代农业
A.是世界上最发达的B.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是高技术下的低效率生产D.是简单协作的循环再生产
13.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