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621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以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为基础的商人组织迅速发展。这些商人组织往往有自己的行规帮约。行会组织就把同行业产品的规格、价格,作坊的规模和地点,学徒、帮工的工资等做了明确的规定。有的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他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这一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

材料二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章程附则六条》,并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近代商会的产生与中国面对诸列强从领土到经济的欺辱是分不开的,更是与广大中国民营资本试图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列强侵略的民族愿望分不开。民国时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社会组织的近代商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商会成员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数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筒法”。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抒议论,择善以从”。民国初年,在全国范围内振兴实业和“商战”热潮下,商会组织达到发展的高峰期。

——摘编自杨涛《商会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人组织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商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历史背景。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后来,邓小平进一步对小康社会作了阐释:“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7年,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目标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1世纪,罗马人萌生了有关精神产品所有权的观念。之后,专利观念和专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时间
概况
17世纪初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多次向发明者授予专利权,采取钦赐形式
1624年
英国实施垄断法规,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含义的专利法。它规定了发明专利权的主体、客体、取得专利的条件、专利有效期等
18世纪
英国专利法开始要求,发明人必须充分陈述其发明内容并予以公布。50年代,全国平均每年提交10份申请案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美国、法国、荷兰先后颁布了自己的专利法。某项新技术创造发明人或受让人可向政府申请专利,经审查批准后,而获得在一定年限内(一般为15~20年)的专利权,别人需要采用此项发明创造时,必须给专利所有者以报酬
1877年
德国颁布了专利法
1883年
比利时、巴西、萨尔瓦多、法国、危地马拉、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塞尔维亚、西班牙和瑞士等11国签订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建立巴黎联盟
1885年
日本颁布了专利法
1886年
《伯尔尼万国版权公约》签订、伯尔尼联盟建立
 

——《追根溯源专利权》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9题)

4.
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B.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C.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
D.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5.
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
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7.
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这表明
A.明朝商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C.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
D.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8.
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对法国工业品的进口完全免税;法国对英国输入的煤、铁、机器、纺织品等减税;两国对禁止输入的项目完全解禁。该条约与英国《航海条例》相比,其共同点是
A.都利于本国拓展世界市场
B.都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到来
D.都显示欧洲经济互补性强
9.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半文明”和“野蛮”等不同类别,将国际法界定为“文明国家之间的法律”。这反映了
A.西方主导了国际体系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不同文明间冲突加深
D.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10.
下图为英国的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据此可知

A. 当时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 重商主义促进海外市场扩大
C. 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D. 英国实行轻重工业并重政策
11.
1824年英国《加利尼亚尼信使报》报道了旨在为伦敦人供应新鲜空气的联合股份公司成立的消息,并称新鲜空气来自英国及欧洲大陆。这说明当时
A.政府注重培育新型的商品市场
B.媒体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督
C.工业化严重破坏伦敦人居环境
D.工业革命推动私企迅速发展
12.
亚当•斯密认为,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这种观点
A.完全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
C.忽视了法治和道德的历史价值D.成为当时工人运动的思想遵循
13.
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14.
读下表:1840——1894年间中国土布生产消用棉纱量
 
1840年
1860年
1894年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32.7
60471.0
58915.8
土布消用棉纱量(万担)
620.9
628.6
612.4
土布消用洋纱量(万担)
2.5
3.5
143.4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据此可以推断
A.民族工业的勃兴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B.小农经济遭外国商品的强劲冲击
C.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D.欧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原料掠夺
1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16.
1866年,左宗棠在奏折中指出:“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日久销耗愈甚,不惟亏折货本,寝至歇其旧业。”对此他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税鼓励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
B.尽快兴办官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力图取消外商在中国市场的特权
D.取缔竞争力缺乏的传统手工业
17.
据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民政府经济部统计:川、康(四川、西藏部分地区)滇、黔、湘、桂六省工业指数如下(1938年为100)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合理的是
A.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
B.民族工业发展达到最高峰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推动战时体制建立和完善
18.
1958年6月后,中央先后作出了下放计划管理权限,下放基建项目审批权、下放财权和税收权以及下放商业、银行管理权等一系列决定,把铁路、交通、邮电、航空、港口、电力等重点企业也下放给了地方。该措施
A.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混乱
C.协调了中央和基层经济关系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19.
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大量减少
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
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20.
199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表明
A.城镇住房制度牵动社情民意
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领域建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21.
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说,“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他要求在部分贫困地区试点搞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农村尚未开始包产到户的实践
B.中央内部未就农村改革统一思想
C.集体经济的失败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包产到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22.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这一决定
A.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B.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
C.反映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D.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