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仲在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男女早婚早育。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处足够的衣食必须用“力”(劳动),而“力”则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
——摘编自《墨子·节葬下》
材料二 1982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育两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中央将计划生育做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同时,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摘编自网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和墨翟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口问题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趋势,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制定的认识。
材料一 管仲在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男女早婚早育。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处足够的衣食必须用“力”(劳动),而“力”则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
——摘编自《墨子·节葬下》
材料二 1982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育两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中央将计划生育做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同时,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摘编自网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和墨翟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口问题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趋势,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制定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照列宁的想法,新经济政策摸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要坚持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但是,当时党内就存在反对意见,尤其是城市的所谓耐普曼问题和农村富农问题上引发极大争论。耐普曼是“新经济政策之人”的缩写,指的是通过新经济政策享受利益的人,具体指私营企业家和小商人。列宁并不认为这些人已经构成了一个阶级。事实上统计数据表明,所谓耐普曼分子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到1924年只有1.5%,在国民收入中只占5%。但其他领导层看来,情况却十分严重,他们甚至用耐普曼资产阶级来批评新经济政策的恶劣影响。一些基层布尔什维克也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农村的情况更为复杂。由于实行粮食税,苏维埃政权有意识地放开了雇佣劳动力的做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划分,一旦不是自力更生,采取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就是从贫农或中农向富农的转变。而富农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斗争的对象。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过是“在进攻过程中向前跑得太快了,没有替自己保证后方的根据地”,而新经济政策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等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是反危机纲领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纲领?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即兴之作,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或只是为了寻找“那个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用部分恢复商品经济来适应农民的小生产状况,进而获得农民支持的权宜之计。更多学者则倾向于将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出现反对的观点及其实质,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今中国更多学者将新经济政策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按照列宁的想法,新经济政策摸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只要坚持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但是,当时党内就存在反对意见,尤其是城市的所谓耐普曼问题和农村富农问题上引发极大争论。耐普曼是“新经济政策之人”的缩写,指的是通过新经济政策享受利益的人,具体指私营企业家和小商人。列宁并不认为这些人已经构成了一个阶级。事实上统计数据表明,所谓耐普曼分子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到1924年只有1.5%,在国民收入中只占5%。但其他领导层看来,情况却十分严重,他们甚至用耐普曼资产阶级来批评新经济政策的恶劣影响。一些基层布尔什维克也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农村的情况更为复杂。由于实行粮食税,苏维埃政权有意识地放开了雇佣劳动力的做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划分,一旦不是自力更生,采取了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就是从贫农或中农向富农的转变。而富农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斗争的对象。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过是“在进攻过程中向前跑得太快了,没有替自己保证后方的根据地”,而新经济政策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向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册)》等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是反危机纲领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纲领?在当今中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即兴之作,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或只是为了寻找“那个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用部分恢复商品经济来适应农民的小生产状况,进而获得农民支持的权宜之计。更多学者则倾向于将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出现反对的观点及其实质,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今中国更多学者将新经济政策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模式”的时代背景。
2.单选题- (共4题)
3.
下图中,画家描绘的是男人们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也逐步解除,缠足和束胸已经逐渐被摒弃,改穿起了以长裤和大衿衫为主的服装。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
B.西式服装的传入以及流行 |
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 |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4.
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
A.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 |
B.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
C.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 |
D.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 |
5.
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
B.既“贵儒”又“尊道” |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