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生计)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表明明朝的手工业出现了何种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其最大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生计)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表明明朝的手工业出现了何种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其最大特征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 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属于什么性质的手工业?其生产经营的特点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 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属于什么性质的手工业?其生产经营的特点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2.单选题- (共13题)
9.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
B.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10.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
A. 白瓷
B. 青花瓷
C. 粉彩瓷
D. 珐琅彩
A. 白瓷
B. 青花瓷
C. 粉彩瓷
D. 珐琅彩
11.
“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素纱单衣反映了当时高超的丝织技术水平 |
B.宋代出现缂丝技艺 |
C.元代黄道婆改进丝织技术 |
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
12.
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丝绸之国,丝织品产量很大,除国内使用外,还销往西域、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从那时起,中国通向中亚、欧洲的商路,开始以丝绸而驰名世界。材料中的“那时”指的是
A.秦朝 |
B.汉朝 |
C.唐朝 |
D.宋朝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