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古希腊和古罗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伯里克利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的什么特点?你认为伯里克利的说法在雅典全部得到实现了吗?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一次。”
(2)材料二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指什么?请举例并说明。
(3)古希腊和古罗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
材料一 伯里克利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的什么特点?你认为伯里克利的说法在雅典全部得到实现了吗?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一次。”
(2)材料二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指什么?请举例并说明。
(3)古希腊和古罗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
2.
14至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一时期,人们取得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1)材料一中的“这层纱幕”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是因为什么事件?请举出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一例。“这层纱幕烟消云散”后对欧洲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哥伦布日记
(2)请你指出材料二中哥伦布关于地理位置叙述的一处错误,并加以改正。并从材料二中找出反映哥伦布航海活动的目的。
材料三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依据《全球通史》《中国农业的发展》编制
材料四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人数的4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欧洲和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变化的基本趋势。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
(4)上述材料及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一时期,人们取得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
(1)材料一中的“这层纱幕”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是因为什么事件?请举出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一例。“这层纱幕烟消云散”后对欧洲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长勒提尔,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哥伦布日记
(2)请你指出材料二中哥伦布关于地理位置叙述的一处错误,并加以改正。并从材料二中找出反映哥伦布航海活动的目的。
材料三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 欧洲 | 非洲 | 美洲 | 世界总人口 |
1650年 | 18.3 | 18.3 | 2.4 | 5.45亿 |
1750年 | 19.2 | 13.1 | 1.6 | 7.28亿 |
1850年 | 22.7 | 8.1 | 5.1 | 11.71亿 |
1900年 | 24.9 | 7.4 | 9.0 | 16.08亿 |
——依据《全球通史》《中国农业的发展》编制
材料四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人数的4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欧洲和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变化的基本趋势。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
(4)上述材料及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选择题- (共15题)
4.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中是这样描述庄园的:“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出产供他和他的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这表明中世纪庄园
A.商品经济发达 |
B.以自耕农为主体 |
C.严格禁止竞争 |
D.基本自给自足 |
5.
随着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
A.为罗马帝国扩张提供了经济条件 |
B.促进了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 |
C.争取了城市自治权 |
D.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
6.
下面是某九年级同学上“大化改新”一课记的笔记,其中有误的是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人物:源赖朝内容: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改革。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A.背景 |
B.领导人物 |
C.内容 |
D.影响 |
7.
西方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其中与“阿拉伯人的口”相关的史实是
A.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入欧洲 |
B.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 |
C.创制了0到9十个阿拉伯数字 |
D.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 |
12.
“条条大路通罗马”“身在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行事”等谚语再现了古罗马的辉煌。下列关于古罗马的兴衰排序正确的是
①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②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霸主
③西罗马帝国灭亡
④罗马建立共和国
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①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②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霸主
③西罗马帝国灭亡
④罗马建立共和国
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A.④①②③⑤ |
B.④②①⑤③ |
C.①②④⑤③ |
D.①④②③⑤ |
15.
“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大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由此说明
A.暴力冲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
B.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
C.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
D.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
16.
13世纪,西欧大学享有自治地位,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主要体现了大学享有
A.免赋税特权 |
B.司法特权 |
C.教育自主权 |
D.教会法豁免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