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4)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自耕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何在?
材料一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
材料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材料三(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材料四鲁国的猗顿在今山西运城一带经营池盐起家。邯郸的郭纵以冶铁成业。
——《管子·小匡》
材料五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
——必修Ⅱ岳麓版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什么?材料二、三反映了这种经营形态的什么特点?
(2)材料四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是什么?这种经营形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3)材料五反映的两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全唐诗》卷866长安中鬼《秋夜吟》
材料二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国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
——(宋)裴湘《浪淘沙•咏汴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事实与观点两方面概括“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所反映的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东京在城市布局与商业活动方面与唐长安城的不同。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
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2)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7题)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
C.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
A.存在失业现象 |
B.出现劳动力市场 |
C.实行计时工资 |
D.工匠技术水平高 |
A.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
C.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
B.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
C.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
D.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
A.制瓷业享有盛誉 | B.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
C.制瓷工匠技术精湛 | 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 B.中国最早的纸币 |
C.国家发行的债券 | D.兑换货币的凭证 |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C.“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D.“重农抑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史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
A.加剧内忧外患 |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
C.激化中日矛盾 |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
3.选择题- (共10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