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15269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0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君主政体)是鼻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

——托马斯·潘恩《常识》

材料二:19世纪中期,英国生产能力情况、英国的农业工业比重图


材料三: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主要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四:在19世纪,奥斯曼、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吸取灵感以解决统治危机。奥斯曼、俄罗斯和中国保守的统治者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成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改革者实施了更彻底的改革计划。

—-《新全球史》

(1)材料一中,潘恩所说的“关门下锁”是通过哪一历史事件实现的?“新的共和政体”指什么?
(2)材料二表明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怎样理解“英国工业革命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句话的?阐述法国大革命“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是哪一文献?哪一位“资产阶级的皇帝”用刺刀把革命思想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4)材料四中,在19世纪,日本面临的外部挑战是什么?俄、日为摆脱危机而启动的改革分别是什么?作者认为日本的改革“更彻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依据。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爆发时,首先挑动战争的德国,其目的是企图用式力取得“阳光下的地盘”(即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以解决其发展资本主义所需的市场等问题);二战爆发时,再次首先挑动战争的德国,其目的依旧是企图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华取得土地”.

材料二:在下面的漫画中,自由女神将象征自由的火炬传递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富意由美英两国共同去传承和维护世界的自由。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身后,有一只高举的、带有锋修的巨手,这是苏联的象征,寓意美英两国不仅会接助受到法西斯侵略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会援助社会主义苏联。

   

材料三: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苏、德军队进行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战。1942年11月,苏军成功阻止了法西斯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的进攻。12月,苏军粉碎了德军突国的企图后全开该部。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数据

参战国家

卷入人口

参战人数

军队伤亡

平民伤亡

物资损失

61个

17亿

1.1亿

5000万以上

9000万人

4万亿美元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德国首先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为与邻国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德国缔造的军事集团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英两国是如何“传承和维护世界的自由”的?美英态度的转变对二战的进程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战役?该战役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分析材料四中的表格数据,说出二战的影响。
(5)反思世界大战的历史,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2.选择题(共26题)

3.
“虽然古代希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独领风骚。”以下四项中不能为上述言论提供论据的是
A.雕塑艺术中的杰作《掷铁饼者》
B.宝贵的文学遗产《荷马史诗》
C.代表性建筑万神庙
D.德漠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
4.
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这些石碑上的“条款”来自
A.《查士丁尼法典》B.《汉漠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D.《资本论》
5.
伯利克时期,根据雅典民主制度,下列四位人物中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的是(  )
A.B.
C.D.
6.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D.男女平等权
7.
下图的盛大游行主要是为了纪念哥伦布
A.第一次发现美洲新大陆
B.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C.是伟大的意大利航海家
D.称美洲居民为印第安人
8.
美国国歌《星条旗之歌)中唱到:“哦,你可看见……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依然迎风招展……你看星条牌不是还高高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土,勇士的家乡。”美国人追求的“自由”最早出现在
A.1787年宪法B.《独立宣言》
C.《和平法令》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9.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指出“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一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里的“两个学说”是
A.《物种起源》《共产党宜言)B.《国基准则》《十二铜表法》
C.《神曲》《人间喜剧》D.《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
10.
1861年,美国公布《反联邦脱离法》,林肯曾就此比喻道:“为保全生命,往往不得不把手脚截掉,但绝不会为了保全手脚而断送生命。”他所说的“手脚截掉”是指
A.维护统一B.解放奴隶
C.摆脱殖民D.扩张领土
11.
文艺复兴时期有首诗这样写道:“青春是多么美丽啊,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这首诗反映的生活态度是
A.逃避现实生活
B.追求死后进入天堂
C.追求苦行禁欲
D.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12.
如图,下面是一组关于“三角贸易”的图片。图片反映了
A.欧洲对劳动力的需求B.三角贸易的全过程
C.非洲人口过剩的状况D.三角贸易的血腥性
13.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山水相依、地缘相亲,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但该地区产业布局分散,公共资源落差大,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协同度不够高,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制约了区域发展。为此,国家提出了加强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以适应新时代集群发展的要求。

材料二: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应该做到“有同有别”、“有舍有得”、“由易到难”。所谓“有同有别”是指在区域通盘规划下,明确京津冀三地目标和侧重点。所谓“有舍有得”,是指在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减损,做好眼前的“舍”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得”。所谓“由易到难”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三地协调,可以先易后难。把最容易调整协同的内容作为突破口,由携手到协助再协同,有条不紊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项问题的解决。

14.
某历史学家认为“19世纪80年代,世界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源于一种新动力的发明”。这种“新动力的发明”应是
A.蒸汽机B.内燃机C.发电机D.飞机
15.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下图属于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的是
A.B.
C.D.
16.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1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千米。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己成为历史的记忆了。材料说明了
A.恐怖主义猖獗
B.环境问题严重
C.能源短缺
D.毒品走私泛滥
17.
“世界新秩序……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苏联中的某些国家。”这里的“世界新秩序”指的是
A.两极格局解体B.美苏争霸
C.多极化趋势加强D.经济全球化
18.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对罪恶的消极的不抵抗,而是“对罪恶的积极的非暴力抵抗”。下列历史人物与他有类似主张的是
A.甘地B.圣马丁
C.凯末尔D.海厄特
19.
下表反映了1928~1937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苏联的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
B.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C.当时苏联片面发展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D.农业集体化运动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大
20.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共产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势力则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第“三股势力”的典型代表是
A.苏联B.法国C.美国D.日本
21.
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为此,苏联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D.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22.
某文件宣称“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
打下根基。”该文件最终促成了20世纪60年代
A.欧盟建立
B.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
C.欧洲共同体成立
D.世贸组织诞生
23.
我想起一位非洲诗人的诗句:“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能够验证这结论的是
A.纳米比亚的独立B.巴黎公社的成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D.古巴革命的胜利
24.
《走向全球主义》一书作者安布鲁斯指出,“尽管国家在全世界保持着优势地位,但美国领导人在1945年夏对未来有三怕。一是政治上的,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为此,美国在政治方面提出
A.成立联合国B.杜鲁们主义
C.建立北约D.马歌尔计划
25.
下面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新秩序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是
A.《开罗宣言》
B.《色佛尔条约》
C.《华沙条约》
D.《九国公约》
26.
下表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是
时间
战略计划
评价
1955年
《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以充分就业和经济自立为基本目标
1957年
《新长期经济计划》
出现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第一个高峰
1960年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经济进入有计划的高速发展时期
 
A.适当的经济政策B.推行民主化改革
C.美国扶持D.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27.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认为:“俄国革命对20世纪随后年月中的重大事件及全球冲突的影响之大,并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各项表述中,与帕尔默这一观点一致的是(  )
A.俄国通过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俄国革命实现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28.
如下图为1932年美国完全失业人数占工人总数的比重示意图。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立社会福利体制
B.整顿金融体系
C.调整农业政策
D.推行“以工代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