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课练:第一单元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适用年级:一年级
试卷号:41455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当时,棉纱、棉布的生产仍由城乡家庭手工业来完成。……清代正式废除匠役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业市镇有44个。……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和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原料),纺、织分离,已经开始。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主要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全国。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据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水平最高的地区。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 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 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但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据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间手工业大发展的主要原。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因素。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绾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潭摘录》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2.单选题(共11题)

3.
有学者指出: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关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兴起,以妇女为主的手工副业成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收入
C.引进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妇女地位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迁,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提高
4.
《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周代)陶人为甗,实二鬴(古代量器名),厚半寸,唇寸。盆实二鬴,厚半寸,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甗、鬲均为古代炊具)。”这反映出当时官营手工业
A.垄断手工业生产
B.产品做工精美
C.生产标准较严格
D.生产分工细致
5.
唐朝诗人陆龟蒙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下组图中属于这类瓷器的是
A.青瓷莲花碗
B.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C.白瓷花瓶
D.印纹陶罍
6.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7.
(题文)《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
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
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
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
8.
康熙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织造局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宫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语汇。以下各项,能较全面反映秦汉时期我国手工业成就的一组是
A.白瓷、筒车、飞梭、黄道婆
B.青瓷、丝路、水排、以煤冶铁
C.青瓷、桔槔、灌钢、曲辕犁
D.白瓷、翻车、缂丝、海禁闭关
10.
下图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与其相关的历史解释表述正确的是
A.女性对棉纺织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B.宋元以来中国丝织业衰落
C.棉纺织业发展致官营手工业衰落
D.王祯的《农书》 成书于唐朝
11.
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A.
B.
C.
D.
12.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13.
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请推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选择题(共2题)

14.读《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1872年

1881年

增长率(%)

棉纱(万担)

5

17.2

244

棉布(万匹)

1224.1

1493.1

22

15.读《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1872年

1881年

增长率(%)

棉纱(万担)

5

17.2

244

棉布(万匹)

1224.1

1493.1

22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